今天跟大家聊聊我当年写那个会计调查报告3000字毕业论文的经历,现在想起来,那过程可真是一波三折,但也学到不少东西。
第一步:选题,头都大了
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我整个人是懵圈的。会计调查报告,还得3000字,感觉工程浩大!就是选题。老师会给个大方向,但具体落到哪个点上,得自己琢磨。我那会儿在图书馆翻了不少资料,也上网搜了好多相关的论文题目,看来看去,感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或者“某某公司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这类题目比较常见,也相对容易找到切入点去“调查”。我记得我当时初步定了几个方向,比如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还有就是会计信息失真这块儿。
琢磨了好几天,我选了“关于XX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的调查与分析”。为啥选这个?主要是因为我之前实习的时候,稍微接触过一点这方面的内容,感觉有点东西能写,不至于完全没头绪。
第二步:搭框架,列提纲
题目定下来了,接下来就得搭框架了。这个调查报告嘛总得有个清晰的思路。我当时是这么规划的:
- 引言部分:简单说说为啥选这个题目,研究背景和意义是国内外研究现状大概提一下。
- 理论基础:把应收账款管理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点给罗列出来,比如啥是应收账款,它有啥重要性,管理不善会有啥风险等等。
- 调查对象与方法:这个是重点!我得明确我的调查对象是哪个类型的公司(比如我选的是我实习过的那家,当然论文里做了匿名处理),用了什么调查方法。我当时主要是结合实习观察和对一些公开数据的分析,也跟公司里几个老会计聊了聊,收集了一些一手和二手资料。
- 调查结果与分析:这部分就是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比如,这家公司应收账款的现状是啥样的?规模多大?账龄结构怎么样?坏账准备计提充分不?在管理上存在哪些具体问题?我都一条条列出来。
- 提出对策与建议:针对上面分析出来的问题,给出我自己的改进建议。比如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完善催收制度,合理利用保理业务之类的。
- 总结一下全文,再次强调一下研究的价值和不足。
把这个大框架列出来之后,心里就踏实多了,知道该往哪些方向去填充内容了。
第三步:搜集资料,开始“调查”
这一步是最费劲的。我先是把我实习时候的一些笔记和观察记录翻了出来,回忆当时公司在应收账款这块是怎么操作的,有哪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然后就是疯狂查文献,上知网、万方,把相关的论文、研究报告都下载下来,一篇篇啃。主要是看别人是怎么分析这类问题的,有哪些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借鉴。
我还厚着脸皮联系了之前实习单位带我的那个会计主管,旁敲侧击地问了一些他们公司应收账款管理上的一些细节和他们遇到过的难题。人家也不可能把核心数据都告诉我,但能聊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对我启发也挺大的。我还找了一些行业报告,看看同类型企业的平均应收账款周转率之类的指标,好做个对比分析。
第四步:动手写初稿,字数是道坎
资料收集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动手写了。我一般是先从自己最熟悉、最有话说的那部分开始写起,比如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引言和结论这种比较宏观的部分,我反而放到后面来完善。
写的时候真是痛并快乐着。有时候思路顺畅,噼里啪就能写一大段;有时候卡壳了,对着电脑屏幕半天也憋不出几个字。3000字的目标摆在那儿,一开始总觉得遥不可及。我就一点点往前推进,先保证把每个小标题下的核心内容给表达清楚,暂时不去太纠结文采和字数。有时候为了凑字数,咳咳,大家懂的,可能会把一些理论性的东西稍微展开说说,或者多举几个例子。
第五步:修改打磨,精益求精
初稿完成后,那绝对是不能直接交的。我自己先通读几遍,改改错别字,调整一下语句表达,看看逻辑上有没有不通顺的地方。然后,我会请关系好的同学帮忙看看,让他们从读者的角度提提意见。有时候自己身在其中,反而看不出问题。
导师的意见也非常重要。我把初稿交给导师后,导师一般会从结构、论点、论据、专业性等方面给出修改建议。我记得当时导师就指出了我某个分析点数据支撑不够,让我再补充点案例或者数据。我就又回去翻资料,七搞八搞总算把那块给完善了。
这期间,反反复复修改了好几遍。特别是参考文献的格式,学校要求特别严,标点符号都不能错,我对着规范一条条改,眼睛都快看花了。
第六步:定稿提交,一身轻松
经过几轮修改,感觉论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差不多了,就到了定稿的阶段。再次检查一遍格式、页码、图表这些细节,确保万无一失。然后,打印出来,按照学校要求装订在截止日期前提交上去。
那一刻,感觉压在心头的一块大石头总算是落地了!虽然过程挺折磨人的,但当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完成的这几千字,心里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写这个会计调查报告的毕业论文,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修改的过程。从选题迷茫到最终成稿,每一步都得自己亲力亲为。虽然现在回头看,可能论文里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那段经历确实锻炼了我的资料搜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希望我这点小小的实践记录,能给正在为此发愁的同学们一点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