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上海的注册会计师,也就是大家常说的CPA,我这肚子里可真有不少话想唠唠。那会儿刚来上海,满耳朵灌的都是这玩意儿怎么怎么吃香,怎么怎么来钱快。什么年薪几十万起步,干几年就能在上海买房买车,听得我那是热血沸沸,心想这不就是我等小年轻改变命运的康庄大道嘛
一头热,冲向“金光大道”
那时候我刚毕业没多久,揣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听前辈们说,在上海这地界,你要是能拿下注册会计师证,那简直就是拿到了金饭碗,走到哪儿都有人抢着要。再加上各种新闻、招聘广告上写的薪资,什么“10万-30万”,“经验丰富者可达数万月薪”,看得我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我心一横,也得往这条道上挤挤!
说干就干,我先是找了个会计事务所的助理岗,想着一边工作攒经验,一边埋头苦读准备考试。我寻思着,近水楼台先得月嘛天天跟这些未来的“金领”、现在的“大神”们待一块儿,耳濡目染,怎么着也能沾点仙气儿。
理想很丰满,现实贼骨感
可真一脚踏进这个圈子,我才慢慢咂摸出味儿来,这光鲜亮丽的背后,真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
- 没日没夜地干:加班?那不叫加班,那叫标配。尤其到了忙季,什么审计、年报一上来,整个办公室就跟战场似的,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我亲眼见过不少同事,桌上常年备着行军床和红牛,那精神头儿,都是硬撑出来的。
- 压力山大:这活儿可不只是算算数那么简单,责任大着。一个数字错了,可能就影响一大片。客户催,老板催,时间节点一个接一个,神经天天绷得跟琴弦似的。
- 证书难考:CPA那几门课,厚得跟砖头似的。我白天上班累得像条狗,晚上回去还得挑灯夜读。那段时间,真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做梦都在背分录。
- 钱也不是那么好拿的:是,那些合伙人、资深经理们确实挣得多,但那是人家熬了多少年、掉了多少头发换来的。刚入行的小年轻,拿着万把块钱的工资,在上海这地方,刨去房租水电生活费,能剩下的也就那么回事儿。想靠这个短期内发家致富?难!
我当时就看着我身边那些已经考过几门的“前辈”,一个个虽然顶着“准CPA”或者“CPA”的光环,但脸上的疲惫是藏不住的。聚餐的时候,聊得最多的不是诗和远方,而是下一个项目什么时候结束,能睡个囫囵觉就谢天谢地了。
一次“领悟”,让我换了个活法
真正让我对这条路产生怀疑的,是有一次。我们组一个挺厉害的姐姐,三十出头,CPA早就到手了,业务能力也强,是我们这些小辈的偶像。结果,忙完一个大项目,她直接病倒了,在医院躺了小半个月。后来听她说,医生让她必须好好调养,不能再这么拼了。
她出院回来之后,整个人都变了,没以前那么“鸡血”了。有次私下聊天,她跟我说:“小兄弟,钱是好东西,但真没必要拿命去换。年轻时候觉得不就是熬几年嘛熬出来就好了。现在看看,身体熬垮了,多少钱都买不回来。”
这话对我触动特别大。我开始琢磨,我来上海,我考CPA,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那看起来很美的数字,还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为了前者把后者都给丢了,那不是本末倒置了嘛
现在的我,心态平和多了
后来我没再死磕CPA那条路。我换了个工作,还在财会这个领域,但找了个相对压力小一点,能兼顾生活的。收入可能没那些拼在一线的CPA高,但我觉得值。至少我现在有时间看看书,跑跑步,陪陪家人,不用天天担心审计底稿有没有问题,不用一睁眼就想着还有多少知识点没背。
现在再回头看“上海注册会计师”这个标签,我心里挺平静的。我承认这是一条能通往高薪的道路,也敬佩那些能坚持下来并取得成功的人。但我也明白了,每个人的路不一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那种“年薪几十万”的传说,听听就真要走上去,得先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承受那份重量。
这就是我这段时间的实践和感悟,希望能给同样对这条路抱有幻想的朋友们一点点参考。路是自己选的,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比什么都重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