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生产和消费,说起来好像挺大的词儿,就那么回事儿。我最近就琢磨这事儿,还真不是瞎琢磨,是我自个儿捣鼓出来点体会。
我的折腾起点:从“自产自销”到“供不应求”
我就喜欢在阳台上种点葱蒜的,纯属自娱自乐,种出来自己家炒菜用,这就是最原始的生产为了自己消费。那时候产量小,自己家都不够吃,根本谈不上给别人。
后来我不是搬家了嘛楼下有块没人管的小荒地,我就寻思着不能浪费。于是我就去买了些种子,像番茄、黄瓜、小辣椒什么的,工具也是现成的,锄头、耙子,吭哧吭哧就开始开垦。这过程,就是扩大生产。我投入了时间、体力,还有买种子的钱,这就是生产成本。
等菜长出来了,好家伙,量还真不少!自己家肯定是吃不完的。我就开始送给街坊邻居尝尝鲜。这时候,我的“产品”就开始有了最初的“消费者”,虽然是免费的。这就是消费行为的产生,只不过没产生交易。
你猜怎么着?邻居们都说我种的菜好吃,比外面买的新鲜多了,口感也慢慢地,就有邻居过来问:“老哥,你这菜卖不卖?我们愿意花钱买。”我一听,这不就是个机会嘛
摸索市场:当“生产”遇上真正的“消费”
于是我就开始琢磨了。我得弄清楚大家喜欢吃不喜欢吃比如,我发现黄瓜和番茄特别受欢迎,几乎家家都要,那我就得多投入点精力去种这些,这就是根据消费需求调整生产方向。有些菜,比如我种过一次的某种绿叶菜,大家反应平平,那下次我就少种点,或者干脆不种了,避免浪费嘛
然后就是定价。我得算算我的成本,种子钱、偶尔买点有机肥的钱,还有我投入的人工。价格太高了,大家肯定不乐意,毕竟周围也有菜市场;太低了,我这不成学雷锋了嘛自己还亏本。所以我就参考市场价,再结合自己菜的品质,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价格。这就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价格博弈。
慢慢地,来买菜的人越来越多了,不光是本小区的,附近小区的听说了也跑过来。这时候,我就发现,我那点产量又跟不上了。有些人来晚了就买不着,挺失望的。这就是典型的消费需求大于生产供给了。
怎么办?我就得想办法提高产量。比如,研究更科学的种植方法,让单位面积的产量更高一点;或者看看能不能再开垦一小块地。我也开始记录,谁谁谁大概什么时候需要什么菜,大概要多少量,这样我心里就有数,能更合理地安排我的种植计划。这不就是生产反作用于消费,消费也刺激生产发展嘛
实践出真知:总结一下我的心得
通过我这小半年的折腾,我算是彻底明白了:
- 生产是前提:我得先种出菜来,大家才有得买,才有得吃。没有生产,消费就是无源之水。
- 消费是目的:我种菜,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满足大家吃的需求。如果没人买,我种再多也没用,都烂地里了。
-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质量:我种什么菜,大家就只能买到什么菜。我用心种,菜的质量就大家的消费体验就
- 消费反过来引导生产:大家喜欢吃什么,我就多种什么;大家对我的菜提出什么意见,比如“下次能不能种点小青菜?”,我就会考虑调整我的生产计划。
说白了,我这小菜园子,就是一个微缩的市场。我这个“生产者”,每天都在琢磨怎么让我的“消费者”满意。而消费者的选择和反馈,又直接影响我下一步的生产行为。这俩玩意儿,真是谁也离不开谁,互相较劲又互相成就。
现在我这小菜园子,虽然赚不了大钱,但看着大家吃上我亲手种的新鲜蔬菜,那种满足感,还真挺不赖的!也算是把理论和实践给结合了一把,弄明白了这生产和消费到底是咋回事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