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那可真是勾起了我不少回忆。就是喜欢瞎折腾,啥都想试试,这会计证,当初也是一拍脑袋就决定去考了。
下定决心,买书开干
当初为啥要考这个?也没啥高大上的理由,就是觉得,学门手艺,到哪儿都有饭吃,会计这行当,感觉挺稳定的,不像有些工作,风一阵雨一阵的。再说了,身边也有朋友在做会计,看他们天天跟数字打交道,感觉也挺有意思的。
下了决心,第一步就是买教材。我记得当时一口气买了三本:《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初级会计电算化》。那书拿到手,沉甸甸的,心里就琢磨,这得啃到啥时候去。
我的备考“土”方法
我这人学习没啥特别高明的方法,就是死磕。
- 通读教材是必须的:我先把三本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也不求甚解,就是混个脸熟,知道大概都讲了些遇到实在看不懂的,就先画个圈,跳过去,免得卡在那儿影响进度。
- 划重点,做笔记:第二遍看的时候,就开始细致了。我会拿不同颜色的笔,把我认为重要的概念、公式、法规条文给划出来。书的空白处写满了我的批注和理解,现在翻起来估计都看不清了。
- 刷题,疯狂刷题:理论看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做题。我买了好多练习册和模拟卷。刚开始做的时候,那错得是一塌糊涂,特别是《会计基础》里那些分录,什么借贷的,头都大了。还有《财经法规》,那么多条条框框,记起来真费劲。
- 整理错题:我准备了个错题本,把做错的题目,尤其是那些反复错的,都抄下来,旁边写上正确答案和为啥错,考前就重点看这个错题本,效果还真不错。
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学到会计凭证那一块,原始凭证按来源分,有外来的,有自制的。外来原始凭证,比如人家开给你的发票,银行的收款通知这些。这个点,我一开始老是搞混,后来做了好多题才彻底弄明白。还有那个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也是考试的重点,每个步骤都得小心。
考试当天的“囧”与“幸”
复习了大概三个多月,每天下班回家就看书做题,周末也不敢出去玩。到了考试那天,心里还是挺紧张的。我们那时候是机考,提前去考场踩了点。
考试的时候,时间分配特别重要。选择题还就是判断题,有些题目描述得模棱两可,得反复琢磨。我记得当时做《会计基础》的时候,遇到一道关于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题,一下子卡壳了,急得我满头大汗。还好后来先跳过去做了别的,回来再看,思路居然就通了。
三门考完出来,感觉整个人都虚脱了。就等着成绩出来,那几天真是度日如年。
拿到证书,新的开始
幸运的是,我一次性通过了。拿到那个小本本的时候,心里那个美,感觉几个月的辛苦都没白费。虽然这只是会计行业的入门证书,难度跟后来的初级、中级、注册会计师没法比,但对我来说,意义还是挺大的。
这证书,你说它能让你立马找到多好的工作,那也不一定。但它确实是个敲门砖,至少证明你具备了基础的会计知识和从业资格。后来我找工作的时候,这个证书也确实帮了点忙。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备考的日子虽然辛苦,但也挺充实的。它让我明白,只要肯下功夫,很多看似困难的事情,都是可以克服的。而且通过学习,也确实掌握了一门实实在在的技能。我这实践过程,挺普通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学过来的。希望能给同样想考这个证的朋友们一点点小小的参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