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想跟大家伙儿聊聊我前阵子在工作中实际操作的一个会计分录,就是关于“坏账准备冲回”这事儿。年底了嘛各种账目都得盘点清楚,就让我给碰上了。
事情的起因
是这么回事,我们公司之前有一笔应收账款,客户那边因为经营上出了点问题,一直拖着没给。去年年底我们评估了一下,觉得这笔钱收回来的希望不大了,就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计提了相应的坏账准备。当时做的分录,我记得清清楚楚,是:
- 借:信用减值损失
- 贷:坏账准备
金额嘛就是我们根据估计的收不回来的数额来的。这事儿当时也就这么过去了,账上也体现了这笔潜在的损失。
意外的转机
结果,今年大概是上个月,那个之前以为没戏的客户,突然联系我们,说是他们公司缓过来了,要把欠款给结清!这可真是个好消息。财务这边收到他们打过来的款项后,我就开始琢磨这账该怎么处理了。
钱收回来了,那肯定得记一笔:
- 借:银行存款
- 贷:应收账款
这步很简单,就是正常的收款业务。但关键在于,之前我们已经为这笔应收账款计提了坏账准备,现在既然钱全额或者部分收回来了,那之前计提的坏账准备就得多余出来了,或者说,我们当初预估的损失并没有完全发生,那这部分“坏账准备”就得给它冲回来。
冲回坏账准备的实践过程
我仔细想了想,也翻了翻之前的笔记,坏账准备冲回,就是把之前计提时做的分录反过来做,但是科目会有点不一样。具体到我这回操作,我是这么做的:
因为之前是确认了“信用减值损失”,现在这个损失没有实际发生或者没有那么多,所以就要把多计提的坏账准备转回来,同时冲减之前确认的“信用减值损失”。
我做的会计分录是:
- 借:坏账准备
- 贷:信用减值损失
这个分录的金额,就是对应于实际收回款项的那部分、之前已经计提了坏账准备的金额。比如说,之前为这10万的应收账款计提了8万的坏账准备,现在这10万全收回来了,那么我就冲回8万的坏账准备。
特别强调一下,如果当初这笔应收账款不仅仅是计提了坏账准备,而是已经被确认为坏账并核销掉了(比如当时做的是 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那么收回时,除了上面说的收款分录和冲回坏账准备(如果之前是通过计提坏账准备核销的),处理上会稍有不同,一般是先通过“坏账准备”科目过渡一下,再转回到“信用减值损失”。但我这回遇到的情况是,款项只是计提了坏账准备,尚未走到核销那一步,所以直接冲回“信用减值损失”是比较直接的。
另一种需要冲回的情况
除了上面这种已经计提坏账的款项又收回来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也需要冲回坏账准备。就是到了期末,我们重新评估所有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时,如果我们发现,按照新的评估结果,期末应该保有的“坏账准备”科目余额,比当前账上已经计提的“坏账准备”余额要少,那就说明我们之前计提得太多了。这种情况下,也需要做同样的冲回分录:
- 借:坏账准备
- 贷:信用减值损失
把多计提的部分给冲减掉,让“坏账准备”科目的余额达到应该有的水平。
小结一下
坏账准备的冲回,核心就是把之前多提的、或者因情况好转不再需要那么多准备金的部分给调整回来。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让我们的利润表更准确地反映当期的经营成果,资产负债表上的应收款项也更接近实际可回收的净额。我这回处理完这笔业务,感觉对这块的理解又清晰了不少。做会计嘛就是得细心,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来准确记录,这样才能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
好了,今天就先分享到这里,希望我这点小小的实践记录能对大家有所启发。下次再碰到什么有意思的会计处理,再来跟大家伙儿唠叨唠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