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要折腾医院会计制度?
这破事儿说起来也巧。上个月我姐他们那个社区医院,账搞得一塌糊涂,天天被审计念叨。她自己不是财务科的,但被临时抓去帮忙理账,急得火急火燎跑来找我:“老弟你不是整天捣鼓这些东西嘛赶紧的,救命!” 医院会计这块我一开始也抓瞎,感觉比普通企业复杂多了,啥病人欠费、政府拨款、设备用旧了怎么算钱...头都大了。但自己牛皮都吹出去了,只能硬着头皮啃呗。
第一步:先摸清有啥特别玩意儿
我把他们医院最新的那份制度说明翻出来,厚得能当枕头。我姐催命似的,那没辙,重点先抓几个明显不一样的地方下手:
- 钱啥时候算数? 企业会计,东西卖了才算钱。医院不一样,病人住进去用了药、打了针,这钱就得先挂上账,管他还没结!这叫啥我后来才知道是“权责发生制”,反正就记住:干了活就得记账,别管钱到手没。
- 政府兜里的钱怎么管? 医院动不动就有上级拨的款,买设备、搞基建,或者就是补贴。这钱不能跟病人交的挂号费、药费混一起记,得单开个小本本,花哪了、剩多少,明明白白,不然审计又得查。
- 那些大家伙值多少钱? 医院里CT机、B超机这些玩意儿可老贵了,用着用着就旧了、不值钱了。怎么算这个折旧?企业可能十年八年算一次,医院不行,每年都得扒拉扒拉账,把设备“老化”掉的这部分钱摊进去,免得虚高。还有病人出院了欠着费不还,这笔“烂账”得单独提出来备着,叫“坏账准备”。
第二步:找趁手工具开干
我自己习惯用电子表格,就先从他们医院最乱的收入和成本这块下手。做了几个表:
- 病人钱钱表: 门诊、住院、医保记账...按类别分开记,每天谁交了多少现金、医保报销了多少、还有多少没结算的欠款,一目了然。
- 花钱流水账: 医生护士工资、水电费、药品耗材采购、设备维护修修补补的钱,归到对应的“医疗支出”还是“管理费用”里。
- 财政小账本: 专门记录上级拨款:项目名称、拨付金额、开支明细、结余情况。
第三步:核心操作别掉链子
重点理清楚三个动作:
- 收钱记账别混淆: 比如病人张三住院预交金交了5000块,先记“预收账款”科目(表示医院欠张三服务);等月底张三出院结清,用了8000块,这时就把那5000转平,再根据张三实际付的3000或者医保报销的部分,记“现金”或“医保应收款”。搞混了后期对账能累死狗。
- 固定资产“折旧”按月做: 找财务科大姐问清楚那台大设备原值多少、预计用几年、值几个钱。比如100万的机器计划用10年,可能剩个5万残值。那每年折旧费就是(100-5)/10=9.5万。每月月底做账:借“医疗业务成本”9500块,贷“累计折旧——医疗设备”9500块。这个数系统能算,但规矩必须懂。
- 处理坏账很现实: 翻出来历年病人欠费跑路的记录,按个比例(比如累计欠费的5%)做一笔:借“医疗业务成本”XXX元,贷“坏账准备”XXX元。万一后面真收不回来了,就从这个准备里冲掉。
我摔过的坑你别踩
弄了快俩礼拜,才算把账捋顺点。这中间没少掉坑:
- 政府钱花太随意: 我姐他们科室之前用一笔专项拨款买了台电脑,结果财务做账稀里糊涂混进日常办公开支了。审计来了直接问:“这拨款只能买医疗设备,你这电脑算医疗设备?”。所以政府给的钱,买啥必须看清楚规矩。
- 固定资产忘了折: 有一台用了三年的设备,折旧一直没提过!账面价值还高高在上,实际可能只剩渣了。年底一算成本利润,水分能挤出一盆。
- 医保记账跟不上: 医保那边报账经常滞后,医院月底确认收入时,得有专门的人去盯着医保局回款进度,把医保该承担的部分先确认收入(哪怕钱没到),同时挂个“医保应收款”。这块最容易漏,一漏收入就缩水。
折腾完这些,给我姐做了个超简版的操作清单,无非就是:分清钱、管好物、月底动作别耽误、医保政府看仔细。她说拿回去照着做,虽然慢点,但至少思路清晰了。咳,医院会计那堆制度文件,说到底不就管着这几件事儿嘛理清楚了,也就那么回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