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刷手机就看见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新闻,隔壁桌吃早饭的王叔突然冒出来一句:“这玩意儿跟咱房贷利息有关系不?”给我问懵了。老实说,我以前压根没把这俩词往一块儿想过,银行那些事儿听着就头大。但好奇心起来了,干脆手机一扔,冲了杯浓茶开始折腾。
第一步:先搞明白这俩词儿到底是啥
我抓起手机就搜“存款准备金率”,跳出来一堆解释看得我眼晕。看了半天才捋顺:原来就是银行收了咱们的存款,不能全拿去放贷,必须抠出一部分上交央行当押金。比如准备金率是10%,银行收了100块存款,就得把10块锁进央行的保险柜,剩下90块才能借给别人。搞半天就是防着银行把钱全借出去,万一大家都来取钱,银行拿不出钱就完蛋了。行,这个大概懂了。
接着搜“贷款利率”。这个好懂,就是找银行借钱时付的利息成本。房贷、车贷、开厂子周转,都得算这个利息。问题来了,这俩玩意儿怎么扯上关系的?我盯着手机屏,手指头在桌面上敲得咚咚响。
第二步:死磕它们之间的勾勾连连
翻了好几个财经博主的老视频,还跑楼下银行问了问柜姐(人家一脸“这人怎么问这么基础”的表情),总算摸到点门道:
- 降准 = 银行手里活钱多了:准备金率一下调,比如从10%降到8%,银行交给央行的“押金”就少了。原来100块存款交10块,现在只用交8块!自己兜里立马多出2块能动的钱。
- 钱多了就容易“往外撒”:银行拿着多出来的钱也着急,总不能堆库房生锈?最直接的路子就是想办法多放贷!给企业贷,也给个人贷。
- 想撒钱就得“放下身段”:关键是钱又不是白送,想让人多借钱,最狠的一招就是降利息!利息一便宜,原先觉得贵不想借的人可能就心动了。隔壁开小厂的老张去年愁眉苦脸说贷款利息太高不敢扩产,最近突然在朋友圈晒新设备了,你品品。
我琢磨着这逻辑链条大概是:央行降准 → 银行可贷款的钱变多 → 银行更愿意把钱借出去 → 可能降低利率吸引人来借钱。好像通了!正得意,银行柜姐又给我泼冷水:“也不一定次次降准都跟着降息,看市场的!”得,白高兴了。
第三步:翻我自己的贷款合同对号入座
想到自己背着的房贷,我赶紧翻出合同,对着那密密麻麻的条款一行行瞅。看到计息规则那栏,心凉了半截——我那房贷跟的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每年调一次!准备金率调整是央行政策工具,跟LPR这种市场利率还不是一回事。简单说,降准不等于直接降LPR,但确实给LPR下降创造了条件。
柜姐倒是提了一嘴:“如果银行因为降准资金宽松了,放贷指标压力小点,新申请贷款的人砍价空间可能大那么一丢丢。”我想起上个月想办信用贷,客户经理死活咬死利率不松口,最近微信发了个“利率优惠”的表情包…看来是钱袋子松动了?
唠点实在的
折腾大半天得出几条土味
- 存款准备金率动一动,银行能往外借的钱数确实跟着变。这个是真关联。
- 银行钱多了,可能(只是可能!)让新贷款的利息稍微好看点,尤其是急需冲业绩放贷的时候,新客户砍价好说话。
- 咱普通人的房贷车贷,如果合同挂钩的是LPR,别指望今天降准明天月供就少。得等重定价日到了,看那时LPR脸色。
- 想办新贷款,多盯盯银行网点信息。银行有钱了,他们的客户经理朋友圈说不定就开始“放水”、“优惠”刷屏了。
下次再看见“降准”新闻喷出来,别光骂银行抠门了,倒是可以琢磨琢磨自己有没有贷款需求,时机可能正在慢慢变好了,查得脑壳疼,喝茶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