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那堆票据看得我脑壳疼
早上刚泡好咖啡,财务大姐就把一筐子单据怼我桌上了。运费单、原材料入库单、车间领料单,乱七八糟堆得跟小山似的。我心里咯噔一下,得,这个月成本核算又要扒层皮。
抓起计算器先干起来。第一步得把这些票捋清楚,按产品种类和车间分开贴。毛手毛脚贴错两次,被大姐白了一眼,赶紧重来。好不容易把原材料成本归拢明白,一抬头发现午饭都凉了。
月中跑车间差点跑断腿
搞定了材料成本,可大头还在后头。车间那几台机器轰隆隆转,水电房租人工哪样不要钱?我抱着本子去车间转悠,看到老李头正盯着生产线,赶紧凑过去问:“李师傅,三号生产线这个月开了多少工时?”他指着墙上一块快擦没字的黑板:“喏,自己抄!”字迹模糊得我差点把“150”看成“750”。
更头疼的是那个大锅炉,全车间的暖气都靠它,这笔供暖费怎么摊给不同产品?跟车间主任掰扯半天,拍板按各条线消耗的工时比例来算。回办公室路上心里还在打鼓:“这法子到底靠不靠谱?”
月底对着工资条抓狂
好不容易把杂七杂八的费用(他们管这叫“制造费用”)归好类,工资表又出幺蛾子。流水线工人工资好说,计件算就行。可质检小王的工资怎么分?她同时检三种产品!还有那个整天修机器的赵工,他工资该塞哪个科目里?
硬着头皮,把质检工资按抽检产品数量劈成三份,维修工资直接砸进“制造费用”大筐。做分摊表的时候手都在抖:万一老板问起来“为啥酸奶成本突然涨一毛”,我总不能说“因为赵工上个月修机器太勤快”?
这关差点把我送走
报表都整利索了,突然税务群里跳消息:“本月进项税转出比例有新口径!”吓得我差点把键盘吃了。赶紧翻出那堆抵扣联,一张张对着新规定重新筛。有张配件发票的税率栏居然是空白的!急吼吼找采购,他慢悠悠从抽屉缝里抠出张皱巴巴的更正发票……这一天天的,真练肺活量。
折腾完这些破事儿,我才算摸到点成本会计的门道:
- 别让票据乱飞:拿到手的每张纸片,必须立刻贴上“身份标签”,哪个产品哪个车间用的,当场标记清楚!
- 车间混个脸熟:甭管主任还是操作工,多跑几趟才能知道机器到底咋转的,不然分摊成本全靠猜。
- 工资单藏着魔鬼:看起来整齐的数字,拆开可能一团乱麻。间接人员工资怎么摊,提前跟领导对好暗号。
- 发票就是护身符:任何能用发票抵税的票据,检查三遍!税率、印章、品名,少一样都可能让公司多掏钱。
现在看着那本平平稳稳的成本账,后背还是发凉。这活儿干下来,感觉像在雷区里跳广场舞,看着报表挺美,谁知道哪步踩坑就炸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