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琢磨了一下那个叫“完全成本法”的东西,之前一直模模糊糊的,感觉挺复杂。但后来手头有个小活儿,正好需要算算成本,我就想着干脆自己动手实践一把,看看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实际操作过程
我当时接了个小订单,做一批定制的木头小摆件。活儿不大,但我想弄清楚到底每个小摆件从头到尾要花多少钱。第一步,我先把所有能直接看得到的成本都列出来。
- 直接材料:买了多少木料、多少油漆、多少螺丝钉,这些都记下来,算清楚用在每个摆件上的量。
- 直接人工:我估摸着自己做这个活儿,从切割、打磨到上漆、组装,大概每个要花多少时间,然后按自己的工时价值(虽然是自己干,但也得算上)折算成钱。
这俩还好弄,基本上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麻烦的是第二步,就是那些杂七杂八的费用,也就是所谓的“制造费用”。
- 变动制造费用:比如打磨用的砂纸、机器用的电费,这些是随着产量变的,做得多用得多。我大概估算了下每个摆件可能消耗的量。
- 固定制造费用:这个最头疼。我用了自己的小工作室,那工作室的月租金、机器设备的折旧(虽然慢,但总得算点)、还有一些管理开销(比如工具维护费啥的),这些不管我做多少个摆件,这个月都得掏这么多钱。
完全成本法嘛就是要一股脑儿把所有跟生产沾边的钱,不管是固定的还是变动的,都算到产品头上去。第三步,我就得把那些固定的制造费用给分摊下去。
我把我那个月固定的开销总额,比如房租、设备折旧这些加起来,然后除以我这个月实际生产出来的摆件数量。这样,每个摆件就分摊到了一小部分的固定费用。
一步,就是把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每个摆件分摊到的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这四大块全部加起来。这样算出来的,才是这个小摆件的“完全成本”。
算完之后的体会
这么一算,每个产品的成本就清楚多了。我发现,跟我一开始只估算材料和大概人工相比,这个完全成本要高一些。特别是那个固定费用分摊,如果产量少的话,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就很高,挺吓人的。
但搞明白这个之后,心里确实踏实多了。至少我知道,我的产品成本到底是多少,包含了所有应该包含的开销。这对后来给产品定价帮了大忙。我知道我的价格底线在哪里,低于这个价肯定就亏了。以前可能就毛估估,光算了木头钱和手工费,很容易就把房租、电费这些给忘了,卖便宜了自己还不知道。
虽然过程稍微麻烦点,特别是收集数据和分摊固定成本那块儿,得细心点。但跑完一遍流程,感觉对成本控制和定价策略确实有更深的理解了。至少,下次再做类似的东西,我知道该怎么把所有成本都“吸收”进来,算出个靠谱的数字,不至于做完了才发现白忙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