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来跟大家伙儿唠唠成本核算这摊子事儿。别看这词儿听着好像挺高大上,干起来,那真是实打实的体力活加脑力活。我这不算是啥专家,就是自己摸爬滚打干了些年头,把自个儿的这点儿实践经验掏出来给大伙儿看看,也算是个记录。
第一步:先把家底儿摸清楚
咱做成本,第一件事儿就是要搞明白这产品是拿啥做的,花了多少料。我每天上班,或者说一个阶段开始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收资料。
- 跑去仓库对单子,看领了多少料出去。有时候系统里有,但系统是死的,人是活的,总得去现场或者找仓管员核对一下,确保没差错。
- 催着采购把最新的材料报价单给我。这玩意儿价格天天变,特别是原材料价格跟过山车似的。拿到报价单,不是存起来就完事儿了,得赶紧瞅瞅跟上次比,是涨了还是跌了。哪个涨得离谱,跌得奇怪,都得揪出来问问采购是啥情况,是不是供应商有问题,或者市场就是这样。
- 有了新价格,还得赶紧去更新那个叫BOM表的东西,就是物料清单。哪个产品用啥料,用多少,这上面写得明明白白。价格一变,这BOM成本也得跟着变,这样算出来的产品标准成本才靠谱点。
这步看着简单,挺烦人的。有时候数据不准,或者哪个部门给晚了,整个进度都得拖后。真是磨性子。
第二步:动手算成本
料、工、费,成本核算老三样。把料搞明白了,接下来就是算人工和那些杂七杂八的费用。
- 算料钱: 就是根据生产订单或者车间报过来的完工数量,对着BOM表,再用上咱们更新好的材料单价,算出这批产品直接用了多少钱的料。有时候还得考虑边角料、损耗啥的,不能简单一乘就完事。
- 算人工: 这块得找人事要工资表,还得找车间要工时记录。谁谁谁干了多少时间,是计件还是计时,工资多少,社保公摊多少,都得算清楚,然后分摊到具体的产品或者批次上去。这块也容易扯皮,工时统计不准是常有的事儿。
- 算那些杂七杂八的费用: 这就是所谓的制造费用了。车间的水电费、机器折旧费、修理费、管理人员工资等等,一大堆。这些钱不像材料和人工那样能直接跟某个产品挂钩,得想个法子分摊下去。我们以前常用的是按机器工时或者人工工时来分摊,哪个产品用的机器时间长、人工时间多,就多摊点儿。这块最容易出猫腻,也最考验经验。
把这三块加起来,一个产品的基本成本价就出来了。听着好像不难,但实际操作起来,数据量一大,或者产品种类一多,那真是头都大了,得特别细心。
第三步:算完了还得说道说道
光把成本数字算出来交给老板,那等于活儿干了一半。更重要的是分析这里面的门道。
- 对比分析: 算出来的实际成本,要跟标准成本或者上个月的成本比一比。看看是高了还是低了,高在哪儿,低在哪儿。是材料买贵了?还是工人效率低了?或者是水电用多了?
- 找原因: 对比出差异了,就得刨根问底。是市场原因导致材料涨价,还是采购没谈好价格?是生产流程有问题导致废品多,还是设备老化效率低?这得跟相关部门,比如生产、采购、设备的人去沟通,一起找原因。
- 写报告给建议: 把分析结果整理一下,写成报告。不能光说问题,最好能提点儿实在的建议。比如,是不是可以换个供应商?能不能改进下工艺减少浪费?或者加强下现场管理,提高点效率?得让老板觉得你这成本算是算到点子上了,能帮公司省钱。
这部分挺关键的,能体现出你这个成本会计的价值。不然,就真成一个算盘珠子了。
第四步:系统维护和日常审核
成本核算不是一次性的活儿,是个持续的过程。
- 维护系统数据: 像前面说的BOM表、材料价格、人工费率、制造费用分摊标准这些,有变化就得及时在系统里更新维护。不然下次算出来的成本就不准了。
- 审核日常支出: 公司里各种费用的报销单、采购付款申请,跟成本沾边的,都得过一遍手。看看这钱花得合不合理,符不符合规定,有没有超预算。这也是控制成本的一个环节。
- 定期出报表: 每月、每季度、每年都要出成本分析报告,给管理层看。让他们清楚知道公司产品成本的情况,盈利状况怎么样。
为啥我对这块儿这么熟?还得从我之前待过的一个小工厂说起。那会儿刚毕业没多久,啥都是懵懵懂懂。那个厂子管理比较乱,成本核算基本靠手工,Excel表拉得飞起。车间报数据不及时,采购价格更新慢,算一次成本跟打仗似的,经常为了对一个数字加班到半夜。有一次算错一个产品的成本,导致报价报低了,接了个亏本的单子,老板脸都绿了。那次之后,我就下决心一定要把成本这块儿搞明白、搞扎实。后来跳槽到了稍微规范点的公司,接触了ERP系统,才慢慢把流程理顺,知道该怎么一步步做,怎么去分析,怎么去控制。
成本核算就是个细致活儿,得有耐心,还得懂点业务,不能光埋头算数。把基础数据搞准,把计算逻辑理清,再结合实际情况去分析,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今天就先唠叨这么多,都是些个人实践中的体会,希望能给刚接触这块儿的朋友一点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