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事儿,挺简单的,但以前一直没太在意。每个月工资条发下来,看到扣了多少税,也就那么一看,反正公司给代扣代缴了,自己也懒得去琢磨具体咋算的。直到前阵子,可能是工资结构稍微变了点,或者就是突然好奇心上来了,就想着,这税到底是咋扣的?不能一直当个糊涂蛋。
于是我就开始琢磨这事儿了。第一步,我翻出了最近几个月的工资条,排在一起对比着看。发现,每个月工资总额差不多,但扣的税有时候会有点小波动。这就奇怪了,难道不是固定比例吗?
第二步,我就上网大概搜了搜。嚯,各种说法,公式一大堆,看得我有点懵。不过看多了,大概也捋出点头绪了。好像不是简单地用你的工资乘以一个税率就完事儿的。
我发现有个关键的东西,叫“起征点”,现在是5000块。意思就是说,你工资里头,先刨掉这5000块,剩下的才开始算税。这我就明白了,怪不得不是所有工资都交税。
然后,我还看到说要扣掉“五险一金”个人缴的那部分。这个我工资条上也有,每个月固定扣的。行,这个也得减掉。就是说,(工资 - 5000 - 五险一金)剩下的钱,才是真正要拿去算交多少税的“基数”。
接着往下看,又冒出来个“专项附加扣除”。这个我有点印象,好像是之前公司HR让填过的,什么子女教育、住房贷款利息或者租房、赡养老人之类的。这个得自己申报,报了就能多扣点,少交点税。我赶紧回忆了一下我报了好像报了个租房的。这个也得从那个“基数”里减掉。
好了,现在我大致清楚了要算税的那个准数是咋来的了:
应纳税所得额 = 月工资 - 5000块起征点 - 自己交的五险一金 - 专项附加扣除
下一步,就是算到底要交多少钱了。这时候我才发现,税率不是只有一个!它是分段计算的,像爬楼梯一样,专业点好像叫“超额累进税率”。就是说,你那个“应纳税所得额”:
- 不超过3000块的部分,按3%算;
- 超过3000但不超过12000的部分,按10%算;
- 再往上还有更高的税率,以此类推。
最搞的是,还有一个叫“速算扣除数”的东西。我一开始没明白这是干嘛的,后来琢磨了下,好像是为了方便计算。比如你要是适用10%那档税率,就直接用你的“应纳税所得额”乘以10%,然后再减去一个固定的“速算扣除数”,就得出你要交的税了,省得你分段去算。
最终的公式大概是这个样子:
要交的个税 = 应纳税所得额 × 对应的税率 - 对应的速算扣除数
实践一下,我就拿出我的工资条,把数字一个个套进去。先算出我的“应纳税所得额”,然后去查了一下那个税率表,找到我对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一套公式——算出来的数,跟我工资条上扣的税,基本八九不离十!偶尔差个几毛几块的,估计是哪里四舍五入或者具体项目有点出入,但大头是对上了。
搞明白这个过程之后,感觉心里踏实多了。虽然还是公司代扣,但至少知道自己的钱是怎么没的(不是),是怎么依法纳税的了。以后看工资条,也能自己大概验算一下了。感觉挺分享给大家,没准儿你们也用得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