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聊我最近在项目里遇到的“预备费”问题,这玩意儿说起来简单,但真要算起来,里面的门道可不少。
拿到项目预算的时候,我对预备费这块儿没太在意,心想不就是个“备用金”嘛万一超支了就从里面掏点出来。后来才发现,这预备费分两种,一种是基本预备费,另一种是涨价预备费,而且算法还不一样,用途也不同。
基本预备费,这个好理解,就是为了应对一些不可预见的风险,比如设计变更、施工期间遇到地质问题等等。它的计算公式一般是:(建筑安装工程费 + 设备工器具购置费 +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x 费率。这个费率嘛国家有规定,不同的项目类型费率不一样,得查相关的文件。我当时就是直接套用了项目类型的对应费率,然后算了个数,填了上去。
涨价预备费的计算,我用的是“复利法”,公式是:PC = It [(1+f)^t - 1],这里面:
It 是第t年的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
f 是建设期内各年涨价预备费费率;
t 是年份。
说白了,就是把每年的投资额都考虑进去,然后按照预期的涨价幅度,逐年计算。这个计算过程比较繁琐,我当时是直接在Excel表格里建了个模型,把每年的投资额、涨价费率都输进去,然后让Excel自动计算。
让我头疼的是这个“涨价费率”的确定。一开始我想当然地就用了往年的CPI数据,后来项目经理告诉我,这个不行,得考虑行业的实际情况,还要结合未来的市场预测。没办法,我又开始四处搜集资料,咨询行业专家,最终确定了一个相对合理的涨价费率。
结果做完预算之后,领导看了,觉得预备费的比例有点高。我赶紧解释,说这都是按照规定来的,而且现在的市场行情不稳定,多留点余地总是好的。领导听了,也没说什么,只是让我密切关注市场动态,随时调整预算。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真遇到了一次材料涨价。当时,钢材价格突然上涨,导致我们的成本一下子增加了不少。幸好我之前预留了涨价预备费,才没有影响项目的进度。
事后,我总结了一下这回的经验教训,发现预备费这玩意儿,真不是随便填个数就行的。得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做好风险评估,才能确保项目顺利进行。而且还要随时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预算,才能应对突发情况。
以后再做项目,我一定会在预备费这块儿多下功夫,争取把预算做得更精准,更合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