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我这几天死磕的“CMA中国计量认证条件”,真是把我头发都薅秃了!
事情是这样的,公司想扩展业务,需要搞一个CMA认证,这事儿就落我头上了。我一开始听着,觉得挺高大上的,结果一上手,直接懵逼。
我上网各种搜,搜到的东西五花八门,感觉啥都有,又感觉啥都没说到点子上。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看得我头昏眼花。后来我捋清楚了,这CMA认证,说白了就是国家对咱们实验室或者检测机构的一种认可,证明咱们有这个能力出具靠谱的检测报告。
那第一步是当然是得搞清楚要满足啥条件才能申请!我琢磨着,肯定得有个像样的实验室,这硬件是基础。赶紧拉着我们实验室的哥几个,把实验室里里外外检查了一遍,看看仪器设备是不是都齐活,精度够不够,校准是不是按时做了。
结果,还真发现问题了!有个老旧的万用表,好久没用,拿出来一测,误差大的离谱。赶紧安排送检校准,这可不能马虎。然后我又把实验室的温湿度记录,仪器使用记录,校准记录啥的,全都翻出来,仔仔细细整理了一遍,确保万无一失。
硬件搞定了,软件也不能拉下。CMA认证不是光有设备就行的,还得有合格的人!我赶紧把我们团队的人员资质都查了一遍,看看有没有哪个证书过期了,或者需要重新培训的。
好家伙,还真有一个!小李的内审员证,过期三个月了!赶紧联系培训机构,报名重新考一个。这CMA认证,对人员的要求可严格了,必须持证上岗。
除了硬件和人员,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质量管理体系!这玩意儿听着玄乎,就是一套规范咱们检测行为的文件,包括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表格等等。我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对照着CMA认证的要求,把我们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梳理了一遍,发现好多地方都需要修改和完善。
比如说,之前的风险评估流程太简单了,根本没法识别出潜在的风险。我就重新设计了一个风险评估表,把各种可能的风险都考虑进去,还制定了相应的控制措施。还有,以前的样品管理流程也不够规范,样品标识不清晰,存储条件不明确。我就重新编写了一个样品管理SOP,详细规定了样品接收、标识、存储、流转、处置的各个环节。
改文件改到头大,眼睛都快瞎了。好不容易把所有的文件都改完了,我又组织全员学习,确保每个人都理解并掌握新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准备工作做完,我就开始准备申请材料了。申请表、实验室平面图、人员资质证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堆东西,填表填到手软,复印材料复印到崩溃。
终于把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了,提交上去,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期间,认证机构还派了专家来我们实验室现场评审,问这问那,查这查那,感觉比高考还紧张。
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通过了CMA认证!拿到证书的那一刻,我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了。虽然过程很艰辛,但是也让我对实验室的管理和质量控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搞CMA认证,就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硬件、软件、人员、体系,一个都不能少。要认真学习标准,严格按照要求执行,才能最终取得成功。希望我的经验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走弯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