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大家唠唠这个“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我是怎么在账上处理的。这玩意儿每年都得弄,一开始还真有点懵,查了半天,问了问同行,才定了我们自己的处理方法,现在顺手多了。
就是得先算出来我们公司到底要交多少钱。这得根据咱们这儿的最新政策来,看看规定比例是多少,再算算我们公司实际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情况,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啥的,一套公式算下来,得出那个应缴的数额。
算清楚了该交多少,接下来就得在账本上体现出来。 我是这么做的,在确定了要交这个钱之后,但还没实际掏钱的时候,我会先做一笔记账凭证,相当于先挂个账,表明公司有这笔费用和负债了。
具体怎么记?我当时也看了不少说法,有的说什么计入“税金及附加”,有的说计入“管理费用”。我们内部讨论了一下,觉得这更像是公司运营管理中发生的一种支出,所以决定是计入“管理费用”。
我的第一步分录是这样的:
- 我会在“管理费用”这个科目下面,专门设一个明细科目,就叫“管理费用 -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然后把算出来的金额记在借方,表示费用增加了。
- 在“应交税费”这个大类下面,我也设了一个明细科目,叫做“应交税费 - 应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有同行放“其他应付款”下面,看各自习惯,我们是放这儿了),把同样的金额记在贷方,表示我们欠着这笔钱,还没交。
这么一弄,账上就清楚地反映了我们有这项费用,并且有这个应交未交的义务。
实际交钱的时候怎么弄
等到税务局通知或者我们按规定时间去申报缴纳,把这笔钱实实在在地交出去了,比如说通过银行转账交了,那就要再做一笔分录,把之前挂的账给销掉。
这步就简单了:
- 借记之前那个“应交税费 - 应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科目,把挂在贷方的金额给冲掉,表示这笔欠款已经清了。
- 贷记“银行存款”,因为钱是从我们银行账户划走的,表示银行存款减少了。
这样一来一回,从计提到缴纳,整个过程在账务上就处理完了。关键就是第一次确定好计入哪个费用科目,后面就一直沿用这个方法,保持一致性就行。对我来说,放在“管理费用”下头,感觉逻辑上挺顺畅的。
基本上我就是这么一步步操作的,每年或者按规定周期重复一遍。虽然不是啥大业务,但也是财务工作中不能马虎的一环。分享给大家,算是个实践记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