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生产车间管理制度30条,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就搞出来的。回想起我们车间最早那会儿,那叫一个乱。真的,不是我瞎说,工具满地跑,物料随手堆,有时候为了找个扳手都能耽误半天工夫。效率低不说,安全隐患也特别大,想想都后怕。
那时候我刚接手车间管理没多久,看着这摊子事儿,头都大了。上面领导有时候下来转一圈,脸色也不好看,话里话外就是让咱们加强管理。加上有几次小的碰擦、差点出事的苗头,我就琢磨着,不行,必须得立点规矩了,不然早晚要出大问题。
一开始也没想着非要凑够30条,就是觉得要把主要的问题给框住。我就先自己拿个本子,在车间里转悠,看到啥不顺眼的、觉得有风险的、影响效率的,就随手记下来。比如:
- 下班工具必须归位,不能随便扔。
- 废料要及时清理,不能堆在通道上。
- 操作机器前必须检查,不能马虎。
- 防护用品一定要按规定穿戴。
- 上班时间不能扎堆聊天,影响别人干活。
就这么零零散散记了不少。然后我就拉着几个老员工、班组长一起开了几次小会,把这些问题摆出来,问大家的看法,还有没有什么要补充的。你别说,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提的很多点都特别实在,比我自己干想要全面多了。比如有人提到,设备保养记录得规范,不然时间长了谁做了谁没做都搞不清;还有人说,区域划分要清楚,哪个区放啥东西得有标识。
规矩是慢慢凑起来的
我们把收集上来的意见和问题汇总了一下,发现还真不少。然后就开始整理、归类。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用电安全、设备操作安全、消防安全这些,都得写明白。然后就是生产秩序,比如按计划生产、工序交接要清楚、质量要自检互检。再来就是现场管理,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整理整顿,地面要干净、物品要定置、通道要畅通。还有些劳动纪律方面,比如考勤、着装、行为规范啥的。
就这么一条条地捋,一条条地细化。力求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话说明白,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词。比如“严禁酒后上岗”,就直接写,不绕弯子。有些条款可能刚开始觉得没必要,但讨论下来发现确实有管的必要,就加上了。删删改改,差不多就凑了三十来条,觉得涵盖得也比较全了,就定了这个“30条”。
执行才是硬道理
制度定下来了,关键是怎么落实下去。我们先把这30条打印出来,在车间最显眼的地方,比如入口、休息区,都贴上了大字报。然后专门开了全员大会,我亲自上去逐条讲解,告诉大家为什么定这个规矩,违反了会有什么后果。主要是强调,这不光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是为了大家自个儿的安全和方便。
光说没用,还得靠检查和监督。我跟班组长每天都会在车间里转,看到不符合规定的,当场就指出来,该批评的批评,该纠正的纠正。一开始肯定有人不习惯,觉得麻烦,甚至有抵触情绪。这时候就得耐心解释,有时候也得拿出点“强硬”的态度,让大家知道这不是闹着玩的。
坚持特别重要。你抓得紧,大家慢慢就习惯了;你要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制度就成了一纸空文。大概过了一两个月,效果就慢慢出来了。车间明显比以前整洁了,找东西方便了,忙而不乱了。最重要的是,一些小的安全事故苗头确实少了很多,大家干活心里也踏实点。
这30条也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定下来就一成不变。后面根据实际情况,也做过一些小的调整和补充。但这套东西推行下来,对整个车间的规范化管理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回想起来,从当初的一片混乱,到后来有章可循,这个过程虽然费了不少劲,但现在看看成果,觉得当初的坚持还是值得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