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聊聊会计凭证的传递这事儿。听着好像挺高大上,说白了,就是那些发票、收据、银行单子这些玩意儿,怎么从一个人手里到另一个人手里,稳稳当当进到档案柜里去。这事儿看着不起眼,但真要乱了套,那公司账目可就成一锅粥了。
最初的摸索:纸质单据满天飞
想当年我刚接触这摊子事的时候,那会儿很多公司,尤其是小点的,凭证传递基本靠腿。比如说,销售部的小王拿回来一张客户签收的回执单和一张对应的发票存根,他得先把这些东西交到他们部门的内勤小李那里。小李整理一下,看看金额、日期啥的对不对得上,没问题了,再屁颠屁颠地送到财务室我们会计老张手里。
老张,拿到这些原始凭证,那可就得仔细瞅了。他会先审核,看看合不合规矩,附件齐不齐全,数字有没有算错。要是没问题,他就在上面签个字,然后就该轮到我了(那时候我还只是个小助理)。我接过来,根据老张的指示,开始填制记账凭证。就是把这些原始凭证的信息,翻译成会计的语言,写到专门的记账凭证上去,比如借啥贷金额多少。
填完了,还得再给老张瞅一眼,他再签个字,表示复核无误。然后,这些记账凭证连同后面附着的一大堆原始凭证,就交给出纳小赵那里。小赵根据凭证付款或者收款,然后在凭证上盖个“收讫”或“付讫”的戳。完事儿了,这些凭证再回到我手里,我就开始登记明细账。
月底的时候,所有的凭证汇总起来,装订成册,由档案管理员老刘郑重其事地锁进档案柜。你看,这一趟下来,一张小小的发票,至少得经过四五个人的手,在公司里转悠好几天。
实践中的小插曲与改进
这套流程看着挺顺溜,但实际操作起来,幺蛾子可不少。比如:
- 凭证丢失:小王大大咧咧,路上可能就把一张重要的单子弄丢了。
- 传递不及时:小李手头活儿一多,可能就把凭证压了好几天才送过来,影响我们做账。
- 审批卡壳:有时候需要领导签字,领导出差了,这凭证就得等着,急死人。
- 信息不一致:原始凭证上的信息和我们填的记账凭证对不上,来回折腾。
后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也琢磨出一些土办法。比如,我们搞了个凭证传递登记本。每交接一次,签个字,写上时间,谁送的,谁接的,一目了然。这样一来,万一哪张凭证找不到了,一查本子就知道卡在哪个环节了,责任也明确了。
再后来条件好点的公司就开始用一些简单的财务软件了。原始凭证扫描一下,录入系统,审批流程在系统里走。这样确实快了不少,也减少了纸张传来传去的麻烦。但即便如此,原始凭证的收集、初步审核、以及的归档,还是离不开人手。
现在的体会:规范与效率并重
现在回头看,会计凭证的传递,核心就是要做到两点:及时和准确。不管是用最原始的人工传递,还是用上了高科技的电子系统,这两点都是灵魂。
及时性,就是要求从原始凭证产生的那一刻起,到入账归档,每个环节都不能拖沓。不然月份都过去了,上个月的账还没做完,报表也出不来,老板急,税务也催。
准确性,就更不用说了。传递过程中,信息不能出错,不能遗漏。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得有凭有据,这些凭证就是证据。要是传递过程中出了岔子,比如金额看错了,科目用错了,那后续的账簿、报表就都跟着错,还得费老大劲去查错改错,得不偿失。
别小看这凭证传递,它就像是公司财务健康的毛细血管,看着细小,但每一根都得通畅,才能保证整个财务系统正常运转。我自己的实践经验就是,不管公司大小,都得建立一套清晰、规范的凭证传递流程,明确每个岗位、每个人的职责,并且严格执行下去。这样才能少出乱子,提高效率,让财务工作更省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