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咱就来唠唠这个企业所得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我刚自个儿捣鼓公司那会儿,一听这“企业所得税”,脑袋嗡的一下,心想这玩意儿可咋整?完全是两眼一抹黑。
我是咋开始琢磨这事儿的
我就觉得这不就是公司挣钱了,得分点给国家嘛但具体怎么分,分多少,啥时候分,我是一点谱都没有。总不能稀里糊涂的,万一哪天税务局找上门,咱也得说出个一二三来不是?所以我就下决心,必须把这事儿给弄明白了。
我就开始四处打听,也翻了不少资料,还找了几个做会计的朋友请教。他们七嘴八舌的,有的说得我云里雾里,有的倒是点醒了我不少。
搞明白企业所得税的核心是啥
后来我慢慢琢磨明白了,这企业所得税,关键是得先算出个叫“应纳税所得额”的东西。这名字听着挺绕口,说白了,就是你公司这一年下来,真正能拿来算税的那个利润数额。
那这个“应纳税所得额”又是咋来的?我给大伙儿捋一捋我理解的过程:
- 第一步,你得有总收入?就是你公司一年到头,卖东西也提供服务也所有进账的钱,这叫“收入总额”。
- 第二步,不是所有进账的钱都得算税。有些钱是国家规定不用交税的,比如你买国债赚的那点利息,这叫“免税收入”,得从总收入里头给它刨出去。
- 第三步,还有些钱,它本身就不是让你拿来盈利的,比如政府有时候会给点补贴什么的,这种叫“不征税收入”,也得给它拿掉。
- 第四步,接下来就是大头了,公司运营得花钱?房租、水电、员工工资、买原材料、招待客户等等,这些都是你公司为了赚钱付出的成本和费用,统称为“各项扣除”。这部分也得从收入里减掉。
- 第五步,万一你公司头几年不挣钱,还亏了?也别急,国家说了,以前年度的亏损,是允许在后面盈利的年度里,先拿利润去补那个窟窿的,这就叫“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这个也能减。
这么一通加加减减下来,收入总额 - 不征税收入 - 免税收入 - 各项扣除 - 以前年度亏损,剩下的那个数,就是咱说的“应纳税所得额”了。是不是这么一说,就清楚多了?
税率和申报那点事儿
算出了这个“应纳税所得额”,接下来的事儿就相对简单了。用这个数额,乘以一个固定的税率,就是你要交的企业所得税了。
这个税率,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企业的法定税率是25%。国家为了鼓励某些行业或者扶持小微企业,也会有一些优惠政策。比如说,你要是高新技术企业,那可能就能享受到15%的优惠税率。还有些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税率可能会更低,比如按20%算,甚至还有进一步的减免。这个就得看你公司具体是啥情况,符合哪些政策了。
我当时还了解到,这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叫“查账征收”,就是老老实实按照咱们上面说的那个公式,根据公司的账本和凭证来计算纳税。这也是最普遍的方式。另一种叫“核定征收”,这个就比较特殊了,可能是因为公司账簿不健全或者其他原因,税务机关会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你核定一个应纳税额或者应税所得率。不过现在查账征收是主流。
我记得我第一次自己尝试去算这个税的时候,对着一堆财务报表和各种单据,真是头都大了。反复核对了好几遍,生怕哪里算错了。后来慢慢熟悉了,每年都这么操作一遍,也就没那么神秘了。
的一点体会
这企业所得税,听着挺专业,但只要你肯花时间去了解,把它拆开来看,一步步地去搞清楚每个环节是咋回事,也就那么回事儿。关键就是要把自己公司的账目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哪些钱是收入,哪些钱可以扣除,哪些收入不用交税,这样在计算的时候才能心里有底。
反正我现在的经验就是,涉及到钱的事儿,尤其是给国家交钱的事儿,马虎不得。自己弄明白了,比啥都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