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目标市场”这事儿。别看这词儿听着好像挺高大上,落地到咱自个儿干活儿,那可是实打实影响咱口袋的玩意儿。
一开始的瞎折腾
想当初,我刚开始琢磨自个儿整个小买卖的时候,也跟没头苍蝇似的。我寻思着,我这产品/服务,那肯定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甭管男女老少,那都得是我的潜在客户!宣传的时候,我就想着广撒网,觉得网撒得越大,捞着的鱼肯定越多。
结果?钱花出去了不少,精力也搭进去挺多,问的人稀稀拉拉,真正掏钱的更是没几个。那段时间,我真是纳闷,东西明明不差,咋就没人买账?
摸索着找方向
后来亏吃多了,我就开始琢磨了。是不是我这想法从根上就错了?我就开始回忆,那些零星买了我东西的人,他们都是啥样的?他们为啥买?
我试着把这些人的特点给归拢归拢:
他们大概是啥年龄段的?
他们是男的多还是女的多?
他们一般在啥地方活动?线上还是线下?
他们有啥共同的爱好或者需求不?
这一琢磨不要紧,还真让我发现点门道。好像买我东西的人,还真就有那么点共性。比如,我当时捣鼓一个小玩意儿,发现买的多数是些追求新鲜感、喜欢在社交媒体上晒东西的年轻人。
然后我就想,我是不是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这帮人身上?而不是想着把全天下的人都变成我的客户。
开始“瞄准”了干
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开始调整策略了。
第一步,我就去更深入地了解这帮年轻人。 我去他们常逛的论坛、社交平台潜水,看他们都在讨论喜欢啥样的说话方式,对啥样的东西感兴趣。有时候还厚着脸皮参与进去聊几句,套套近乎,探探他们的真实想法和痛点。
第二步,我开始调整我的产品和宣传方式。 既然是年轻人喜欢新鲜感,那我的产品包装是不是可以更潮一点?功能上是不是可以加点好玩的元素?宣传文案是不是也得用他们的“黑话”来写,才能让他们觉得“这玩意儿懂我!”
第三步,就是找准他们在哪儿,我就去哪儿。 他们喜欢刷短视频,那我就去拍点有意思的短视频;他们喜欢逛某些特定的APP,那我就想办法在那些APP上露露脸。以前是天女散花,现在是精准打击。
看到点效果了
这么一折腾下来,你猜怎么着?效果还真就慢慢出来了!
虽然说客户总数可能没以前“广撒网”时看着那么唬人,但是咨询的精准度高了,成交率也上来了。更重要的是,因为服务的人群相对集中,我也能更好地打磨我的产品和服务,形成口碑。这帮年轻人还特爱分享,一个人觉得能给你带过来一帮人。
我这才明白,目标市场不是说让你放弃其他人,而是让你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用在最可能对你“感冒”的那群人身上。 先把这部分人服务透了,让他们满意了,你的根基才算稳了。之后要是有余力,再慢慢考虑拓展其他人群也不迟。
搞明白你的“目标市场”到底是谁,这真是太重要了。别像我一开始似的,总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结果差点把自己给饿着。踏踏实实找准人,再踏踏实实服务生意才能长久。
这都是我自个儿一步步摸爬滚打过来的经验,希望能给大伙儿提个醒儿,少走点弯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