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工资扣税,我估摸着不少刚上班的朋友都跟我当年一样,一脸懵圈。看着工资条上扣掉的那一块,心里直犯嘀咕,这钱到底是怎么没的?今天我就来跟大家唠唠我当初是怎么把这事儿给整明白的。
初识扣税,一头雾水
我记得我第一份工作那会儿,对钱的概念还模模糊糊的。谈好的工资数,心里美滋滋地盘算着能买结果第一个月工资条拿到手一看,嚯,怎么少了这么多!当时我就琢磨,这钱都去哪儿了?是不是老板偷偷给我少发了?(这是开玩笑的)。
我就拿着工资条去找我们单位管人事的姐姐,她人挺就跟我说这是扣了五险一金和个人所得税。五险一金还好理解,毕竟是给自己将来存的。但这“个人所得税”是个啥玩意儿?怎么扣的?她简单说了几句,我还是听得云里雾里。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我就不信这个邪,非得自己弄明白不可。于是我就上网扒拉,问东问西的。一开始看到的那些公式,什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看得我脑壳疼。感觉比上学时候解方程式还难。
但我这人就是有点犟脾气,越是搞不懂,就越想搞懂。我找了张纸,一支笔,开始一步一步地拆解。
第一步:搞清楚啥是“起征点”
我发现,咱们国家有个规定,工资收入得先减掉一个数,剩下的才可能要交税。这个数当时我查到的是5000块,也就是咱们常说的“起征点”或者叫“免征额”。意思就是,如果你的工资扣完五险一金后,还不到5000,那恭喜你,基本上就不用交税了。
第二步:刨去“五险一金”
这个很重要!计算个税不是直接拿你的总工资来算的。得先把你自己每个月交的那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虽然现在合并了,但概念还在)还有住房公积金给去掉。这部分钱是国家规定要交的,不算在你的纳税收入里。
第三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好了,经过上面两步,剩下的钱才是真正要拿来算税的部分。我当时是这么理解的:
- 应纳税所得额 = 税前工资 - 自己交的五险一金 - 5000块(起征点)
如果这个数是负数或者零,那就不用交税了。如果是正数,那就要接着往下算。
第四步:对照“税率表”找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这一步稍微麻烦点。国家有个个人所得税税率表,是分级的。也就是说,你应纳税所得额越高,对应的税率也可能越高。这个表上除了税率,旁边还跟着一个叫“速算扣除数”的东西。
我当时找了个最新的税率表(这玩意儿可能会调整,所以得看最新的),根据我算出来的“应纳税所得额”在哪个区间,就用哪个区间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第五步:套公式,算出结果
一步就是把数字填进公式里了:
- 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 对应的税率 - 对应的速算扣除数
举个例子,假如我算出来我的应纳税所得额是3000块,那我就去查税率表,看3000块适用哪个档次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假设(只是假设,具体数字得查表)税率是3%,速算扣除数是0,那我该交的税就是 3000 × 3% - 0 = 90块。
豁然开朗,心里有底
就这么一步步地算下来,我终于把我那个月该交多少税给算清楚了!虽然过程有点绕,但弄明白之后,感觉特别有成就感。至少我知道我的钱是怎么扣的了,不再是一笔糊涂账。
后来我又了解到还有些“专项附加扣除”的项目,比如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这些,也可以在税前扣除。这些加上去之后,计算稍微复杂一点点,但基本原理还是一样的:先从你的工资里把所有合规的、能扣的都扣掉,剩下的再去看要不要交税,交多少税。
现在嘛每次发工资前,我都会自己大概算一下,心里就有数了。有时候同事对扣税有疑问,我还能给他们简单解释解释。这种自己动手把事情搞明白的感觉,确实挺不错的。
朋友们,别嫌麻烦,花点时间了解一下这个工资扣税的计算方法,对自己还是很有帮助的。至少,能让你明明白白消费,清清楚楚纳税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