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营改增”,我可真是记忆犹新。那会儿我自个儿捣鼓着一个小咨询公司,主要是给一些小企业做点市场推广的活儿。以前嘛我们交的是营业税,简单,收了多少钱,按固定比例交就完事儿了,省心。
一、初闻“营改增”,有点懵
大概是政策出来前小半年,就听到风声了,说要搞什么“营改增”。当时我第一反应就是:啥玩意儿?又要变? 营业税改增值税,这俩税有啥区别我都分不清。心里头直打鼓,这别是又增加我们负担?那阵子,客户群里、同行间,大家都在讨论这事儿,普遍都有点焦虑,怕麻烦,也怕成本上升。
二、硬着头皮去学习
政策正式文件下来之后,我赶紧找来看。那文件看得我头都大了,条条框框的,什么进项、销项、税率档次,比以前复杂多了。 我意识到这事儿不能含糊,必须得弄明白。于是我就开始了我“悲催”的学习之路:
- 参加培训: 税务局组织了好几场针对小微企业的培训会,我一场不落地去听。一开始听得云里雾里的,什么“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可以抵扣”,感觉跟听天书似的。
- 请教高人: 我有个朋友在会计师事务所干,我就厚着脸皮天天去烦他,让他给我掰扯这里面的道道。他给我举例子,比如我们以前接个活儿,10万块,直接按5%交5000块营业税。我们收了10万,可能适用6%的增值税率,这10万里就包含了增值税,我们实际不含税收入是 10万 / (1+6%),然后再乘以6%算出销项税。关键是,我们为了完成这个活儿,比如买了办公用品、付了水电费,只要能拿到增值税专用发票,这部分已经交过的税就能“抵扣”掉。
- 自己研究: 我还从网上找了不少解读材料,一点点啃。慢慢地,我好像有点摸到门道了。
三、实际操作的阵痛与转变
等到正式实施那天,那可真是手忙脚乱。是发票系统得换。 以前开的是普通营业税发票,现在要换成增值税发票,还得买税控盘,学习怎么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那个开票软件,刚开始用着真不习惯,生怕点错了哪个按钮。
然后是记账方式也得跟着变。 以前流水账一拉,乘以税率就完事。每一笔支出,都得看能不能拿到专票,能不能抵扣。每一笔收入,都得算清楚含税价还是不含税价。我们那会儿的兼职会计,被我催着也去恶补了好一阵子。
刚开始那几个月,申报的时候特别紧张,生怕算错了,被税务局找麻烦。我们甚至专门请教了之前那个会计师朋友,让他帮我们核对了几次申报表,确保没问题。
但是,折腾了小半年之后,慢慢就顺过来了。我也逐渐体会到这“营改增”的好处了。
四、体会到的变化与好处
最直接的感受是,对于我们这种服务性企业,如果能充分取得进项发票,税负确实有可能降低。 比如我们以前外包一些设计工作,人家开的是营业税发票,我们付了钱就付了,没啥可说的。如果对方也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能给我们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那他交的这部分税,我们就能抵扣掉一部分,相当于我们的成本降低了。这就避免了以前那种“道道征税”的情况,一个服务环节,可能在上下游都被征了一遍营业税。
还有一点,就是感觉整个链条更规范了。因为大家都想要那个能抵扣的专用发票,所以上下游企业在开票、纳税方面都比以前更正规。 这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是好事。
而且我发现,因为这个抵扣机制,企业在采购的时候,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应商。这也间接促进了那些小规模纳税人努力向一般纳税人转化,整个市场也显得更有活力了。
刚开始那阵子的混乱和学习成本是实打实的。但从长远来看,我觉得“营改增”这事儿,方向是对的。它让税制更趋向公平,减少了重复征税,也让企业在经营中有了更多税务筹划的空间。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天天研究税法的日子,虽然苦,但也算是让我对公司经营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就是我亲身经历的“营改增”过程,从一开始的抵触、迷茫,到后来的学习、适应,再到体会到它带来的一些积极变化。确实,任何改革都会有阵痛,但只要是对整体有利的,我们这些小企业主,也得积极去适应和拥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