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聊我当初是怎么啃下会计分录这块硬骨头的,特别是那传说中的2000道例题。刚开始看到这个数字,我头都大了,心想这得做到猴年马月去!
最初的迷茫与决心
那会儿我刚摸到会计的边儿,脑袋里简直一团浆糊,借方贷方跟天书似的,什么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听着都迷糊。但没办法,工作需要,考试也得过,硬着头皮也得上。我就寻思,既然别人能学会,我凭啥不行?不就是个熟练工种嘛于是我给自己立了个flag,就是要把这2000道题给它吃透!
实践过程:从混乱到有序
第一阶段:盲目开干,错误百出
刚开始,我真是两眼一抹黑。随便抓一道题就开始做,做完对答案,十道错八道。那感觉,真叫一个挫败。借贷方向老是搞反,科目也老是用错。比如,收到一笔投资款,我可能会稀里糊涂地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实收资本”是对的,但有时候一紧张,可能就不知道该贷啥了,或者科目张冠李戴。
第二阶段:分类整理,摸索规律
后来我发现这样不行,效率太低了。我就开始琢磨,这会计分录肯定有规律可循。于是我把那2000道题大致翻了一遍,尝试着给它们分分类。比如:
- 采购业务相关的分录
- 销售业务相关的分录
- 成本费用相关的分录
- 资金筹集与投入相关的分录
- 利润形成与分配相关的分录
- 还有些不常见的,比如资产盘点、坏账处理啥的
分完类之后,我就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攻克。先看懂这个类别的典型业务,理解透彻了,再去做题。比如采购,我就把涉及预付、赊购、现金购买、运费处理等各种情况都捋一遍。这样一来,思路清晰多了。
第三阶段:大量练习,手感渐起
分类之后,就是大量的、重复的练习。我每天规定自己必须完成多少道题。一开始可能一天只能做几十道,还错漏百出。慢慢地,速度上来了,准确率也提高了。我发现很多分录大同小异,就是金额和具体科目名称有点变化,但基本的借贷关系是不变的。比如,购买固定资产,无论是买设备还是买厂房,基本逻辑都是借“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等。
我还特意准备了个错题本,把做错的、理解不透彻的都记下来,隔三差五就翻出来重新做一遍,直到彻底搞明白。有些特别绕的,比如涉及增值税进项税额、销项税额的,我就专门找类似的题型集中练,练到形成肌肉记忆。
第四阶段: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大概做到1000多道题的时候,我感觉有点不一样了。看一道题,脑子里能自动反应出借贷方向和主要科目。这时候就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开始理解业务背后的经济实质了。比如,为什么收到货款是借银行存款贷主营业务收入?因为钱增加了,收入也增加了。为什么计提折旧是借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贷累计折旧?因为费用发生了,资产价值减少了(通过累计折旧反映)。这种理解上的深入,让做题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最终的收获与感悟
等我吭哧吭哧刷完那2000道题,感觉就不一样了!看企业的经济业务,脑子里能很快地把它们转换成会计语言。以前觉得高深莫测的会计分录,现在感觉就是那么回事儿。真的,熟能生巧这话一点不假。这2000道题,不仅仅是数字,更是我从迷茫到清晰,从手生到熟练的一个过程记录。
如果你也觉得会计分录难,别怕,找对方法,下苦功夫练,肯定能攻克它。量变引起质变,这话用在这儿再合适不过了。希望我的这点实践经历,能给大家一点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