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姐们,今天想跟大家唠唠我当年是怎么跟那几本中级会计教材“死磕”的。说起这教材,刚拿到手那会儿,那叫一个头大!三本大厚砖头,感觉比我孩子小时候的绘本加起来还沉。但没办法,既然决定要考,那就得硬着头皮上。
我的教材“蹂躏”之路
学习习惯可能有点笨。不是那种看一遍就能记住的天才选手。我对付教材,主要靠的就是反复琢磨和动手。
刚开始,我也是想着先老老实实从第一页看到一页。结果?《中级会计实务》那本最厚的,看了没几章我就开始犯困,感觉那些字儿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不知道说啥了。纯粹是催眠神器。那时候我就知道,这么下去肯定不行。
分科“击破”教材的经验
后来我就调整策略了。我是这么干的:
-
先弄明白教材的框架:我会先仔仔细细看一遍目录,搞清楚每一科大概都讲了些哪几章是重点,哪几章看着就吓人。心里有个数,不至于一头扎进去就迷路。
-
《中级会计实务》这块硬骨头:这门课内容确实多,也难理解。我一开始是硬啃,发现效果很差。后来我就结合网课老师的讲解,先听老师讲一遍,把重点勾出来,然后再回过头去看教材。教材上的例题,我是一道都不会放过,自己先蒙着答案做一遍,做错了就看解析,再对照教材的知识点,非要弄明白错在哪儿,为什么这么算。有时候一个知识点,我能把教材那一小节翻来覆去读个好几遍。
-
《财务管理》的公式们:这科公式特别多。光背公式肯定不行,过两天就忘了。我是把公式抄在教材的空白处,旁边用自己的话写上注释,解释这公式是干嘛用的,每个字母代表然后就找教材上的例题去套,亲手算几遍,感觉就深刻多了。有些复杂的公式,我还试着自己推导一遍,理解它的来龙去脉。
-
《经济法》的条条框框:经济法这东西,说实话有点枯燥。全是规定。我是尽量把它跟实际案例联系起来。教材上有些小案例,我就把自己当成当事人,琢磨琢磨,如果是我,这事儿法律会怎么判。这样学起来就生动多了,比死记硬背那些法条好使。
教材使用的一些“土方法”
我还养成了一些在教材上“乱涂乱画”的习惯。比如,重要的知识点,我会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来;难理解的地方,我会打个大大的问号,等弄懂了再划掉;相关的知识点,我会用箭头连起来,方便自己串联记忆。基本上,考完试,我的教材就跟战场地图似的,花里胡哨的。
还有一点,我特别强调教材是根本。辅导书、练习册、模拟题,这些都是辅助。我做题遇到疑问,或者感觉哪个知识点模糊了,第一反应就是翻教材!找到最原始的那个说法,反复看,反复理解。我觉得这比看别人总结的东西要踏实得多。
教材每年都可能会有些变动,所以我都是买最新的教材。拿到新教材后,我会先看看前言或者说明里有没有提到当年的主要变化点,学习的时候会特别留意这些地方。
整个备考过程,教材基本就没离开过我的手边。从一开始觉得它是座大山,到后来一点点把它啃下来,这种感觉还是挺有成就感的。现在回头看看那几本被我翻得破破烂烂的教材,真觉得它们是我奋斗过的证明。
如果你也准备考中级,或者正在跟教材较劲,别怕它。多花点时间跟它“亲近亲近”,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理解它,利用好它,它肯定不会辜负你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