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伙儿聊聊我最近一直在整的差旅费补贴这块儿的账务处理。咱公司最近外勤是越来越多了,这报销补贴的事儿也就跟着水涨船高。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我也是一个头两个大,不过做多了,也就那么回事儿,今天就把我这点儿心得体会给大家伙儿说道说道。
第一步:收票、理票,头都大了
每次到了报销的点儿,我桌子上就堆得跟小山似的,全是同事们出差带回来的各种票。第一件事儿,就是把这些票据都给它归拢什么火车票、飞机票、打车票、住酒店的发票,还有吃饭的发票,都得一张张看。
这还不算完,关键是得审核!我得瞅瞅这票是不是真的,抬头开的对不对,是不是咱们公司的。还有日期,可不能是出差日期之外的。有时候有些同事马虎,拿回来的票据五花八门,缺胳膊少腿的,就得一遍遍沟通,让他们补齐或者说明情况。这一步,最费眼神也最费口舌。
第二步:研究公司的“红头文件”和补贴标准
票审完了,就得对照我们公司自己定的那个差旅费管理办法了。我们公司对出差补贴是有明确规定的,比如一天伙食补多少,市内交通补多少,住宿不能超多少钱。这些都是白纸黑字写着的,我得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来。
有时候,有些新同事不太清楚标准,报销的时候可能会有点出入。这时候我就得耐心地跟他们解释,哪些能报,哪些是补贴,标准是多少。毕竟账务处理得合规,不能乱来。这补贴标准,也是参考了税务上的一些说法,尽量做到合理合规,这样大家省心,公司也规范。
第三步:分清哪些是实报实销,哪些是包干补贴
这差旅费里头,得分两块儿看。一块是实报实销的,比如你坐了多少钱的火车,住了多少钱的酒店,这些是拿着发票报的,花了多少报多少,当然不能超标。另一块就是补贴了,比如伙食补贴、市内交通补贴,这些很多时候公司会给个固定标准,比如一天补个百八十块的,不用你真拿出一堆吃饭打零工的小票来,直接按天数算,这也是为了方便管理。
我处理的时候,会把这两块分开来看,但入账的时候,它们都算是差旅费的一部分。
第四步:往哪个“坑”里填?——定会计科目
审核完了,标准也对上了,接下来就该琢磨入账的事儿了。这差旅费补贴,一般都往“差旅费”这个科目里搁。具体是哪个差旅费?就得看这出差的同事是哪个部门的,去干啥了。
- 要是销售部门的同事出去跑业务、见客户产生的,那我就计入“销售费用——差旅费”。
- 要是管理部门的同事,比如我们财务、行政或者领导出去开会、学习啥的,那我就计入“管理费用——差旅费”。
- 有时候生产车间的技术员出去调试设备,那可能还会计入“制造费用——差旅费”或者“研发支出”相关的科目,具体看情况。
这一步得想明白了,不然账就乱了套了。
第五步:动手做分录,这才是真格的
科目定好了,就到了最核心的环节——做会计分录。这块儿也不复杂,我一般是这么做的:
比如说,小王出差回来了,交通费花了500,住宿费花了300,按公司规定伙食补贴给了200,市内交通补贴给了100。假设他是销售部的。
那我做的分录就是:
借:销售费用——差旅费 1100 (500+300+200+100,总数)
然后贷方,看公司怎么给钱了:
- 要是直接从公司账上打钱给小王,那就是:贷:银行存款 1100
- 要是公司先给了小王备用金,或者小王自己先垫着回头报销冲账,那可能就是:贷:其他应收款——小王 1100 (如果他借过钱) 或者 贷:库存现金 1100 (如果给的现金不多的话)。
这补贴部分,只要是公司有明确制度,并且符合税务上那些“不征税”的条款,比如国税发〔1994〕89号文件里提到的那种,那计入费用是没问题的,员工个人也不用因为这点补贴再交个税啥的,这点挺重要的。
第六步:付款、登账,利利索索
分录做好了,领导审批通过了,接下来就是安排付款了。把钱打给同事,或者冲销之前的借款。然后把这些凭证都整理按照编号顺序,仔仔细细地登记到我们的会计账簿里面去。
每个月月底,我还会把这些差旅费相关的凭证和账目再核对一遍,确保没什么错漏。这样一来,整个流程就跑通了,心里也踏实。
刚开始弄这个差旅费补贴的时候,真觉得挺繁琐的。票据多,规定也多,生怕哪个环节出错了。但是现在做顺手了,也就觉得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了。关键还是得细心,把公司的制度和相关的政策都给吃透了,这样处理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不出岔子。希望我这点儿实践经验,能给大伙儿提个醒儿或者有点儿帮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