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今天来跟大家唠唠我当初考初级会计那点事儿,主要就是那俩科目,我是咋一步步过来的。
我嘛当初也是工作上感觉需要懂点会计的玩意儿,想着给自己加点技能,就琢磨着考个初级会计师证。下了决心之后,第一件事儿,那肯定是得搞明白这初级会计到底考啥,不能两眼一抹黑就往前冲,对?
我就先是去网上扒拉了一下资料,也问了几个已经考过的朋友。这么一打听,心里就有数了。原来初级会计考试就两门课:一门叫《初级会计实务》,另一门是《经济法基础》。两门都得考到60分才算过,少一门都不行。
知道了考我就开始琢磨这两门课都是些啥内容。听他们说,《初级会计实务》这科,听名字就挺实在的,主要是讲会计具体怎么做账,什么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些基本概念,还有那些让人头大的会计分录,还有一些成本计算、财务报表之类的。反正就是实际操作性强一些。
然后是《经济法基础》,这门课,就偏理论一些,更多的是要记各种法规。比如什么支付结算制度、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这些税法相关的,还有劳动合同法、政府采购法这些。条条框框的法规得记,还得理解怎么用。
摸清了这两门课的大概情况,我就开始制定我的学习计划了。当时我也在网上看到两种主要的学习方法:
- 有人说,可以专攻一科,比如先集中火力把《初级会计实务》啃下来,再去看《经济法基础》。好处是知识体系能连贯点,学得扎实。
- 也有人说,两科交叉着学比较比如上午看实务,下午看经济法,这样不容易觉得枯燥,大脑也能换换思路,保持学习的新鲜感。
我一开始是这么干的:想着《初级会计实务》是基础中的基础,而且分录啥的比较多,感觉难啃,就想先集中精力把这块硬骨头给解决了。所以头一个月,我基本上一门心思都扑在《初级会计实务》上。结果,学了一段时间,天天对着那些借贷方向、账户余额的,确实有点枯燥,而且有时候感觉脑子都快转不动了,效率有点低。
后来我就调整了策略,决定试试交叉学习。我把每天的学习时间分成几块,比如上午花两三个小时看《初级会计实务》的课,做点相关的练习题。到了下午,就换换脑子,看看《经济法基础》的内容,背背法条,理解一下案例。晚上,再回顾一下当天学过的内容,或者做一套综合点的练习题。你别说,这么一换,感觉好多了!看实务看得头昏脑胀的时候,切换到经济法,感觉像换了个频道,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了不少,注意力也更容易集中了。
我的《初级会计实务》学习路
这《初级会计实务》,说白了就是教你怎么当个会计,做账是核心中的核心。我重点是放在理解那些会计要素,比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还有那个核心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然后就是大量的分录练习。一开始真是头大,借方贷方老是搞混。我就找了很多基础的例子,自己跟着书上的步骤一步步写,写多了,再结合着业务去理解,慢慢就有感觉了。特别是资产、负债、收入那几章,听说分值占比高,我是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对应的练习题也做了不少。
我的《经济法基础》学习路
至于《经济法基础》,这玩意儿就是要多记多背,但光死记硬背也不行。特别是像增值税、个人所得税、还有劳动合同法这些章节,考试里经常出那种小案例,问你怎么处理。所以我就结合着书上的例子,还有一些辅导材料里的案例分析,去理解那些法条到底在说在什么情况下适用。比如学到增值税,我就去琢磨我们平时买东西发票上的税是怎么回事,这样联系实际就容易记住了。支付结算那块儿也挺重要的,各种票据的规定也得弄清楚。
整个备考过程下来,我感觉有几个点还是挺重要的:
- 教材是根本:不管你看什么辅导书,听什么网课,教材一定是最权威的,考试大纲里的东西都在教材里。我都是先把教材看一遍,再去看辅导材料或者听课,这样效果
- 理解比死记硬背强:特别是实务,光背分录没用,得理解业务是啥样的,为啥这么记账。经济法也是,理解了法条背后的逻辑和目的,比单纯背文字强多了,也不容易忘。
- 多做题,反复做题:光看书不行,不做题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没掌握,也不知道考试会从什么角度考。我当时是做完一章的练习题,还会定期做套卷模拟。错题一定要整理,搞明白为什么错。
- 别偏科:前面也说了,两门都得过才行。所以时间分配上一定要均衡,不能说我喜欢实务就猛学实务,经济法就放一边,那可不行。
初级会计这两门课,虽然内容不少,但只要你肯花时间,踏踏实实地去学,找对方法,坚持下去,通过考试还是没那么难的。我就是这么一步步过来的,从一开始的迷茫,到后来的逐渐清晰,顺利拿证。希望能给正在备考或者准备备考的朋友们一点小小的参考。加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