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聊聊这个营业利润咋算出来的。这玩意儿听着好像挺唬人,掰开了揉碎了看,也就那么回事儿。我自个儿当初也是一头雾水,后来琢磨明白了,就那么回事儿,主要是自己得动手去算算,感受一下。今天我就把我当时咋一步步搞明白这事儿的过程,跟大家伙儿说道说道。
最初的困惑:利润到底是个
刚开始,我总觉得开个店,卖出去东西收了钱,减掉买东西的本钱,剩下的不就是利润了嘛后来发现,远不止这么简单。你要是只算这个,那可就太乐观了,很容易把自己给绕进去,以为赚了不少,结果年底一算账,钱去哪儿了都不知道。
摸索过程:一项一项地捋清楚
我就想着,得把所有跟这生意相关的进进出出都搞清楚。我开始琢磨,除了货本身的成本,还有啥是我必须掏出去的钱?
第一步:营业收入是根本
这个好理解,就是我卖东西或者提供服务收到的所有钱。比如我开了个小卖部,今天卖了多少瓶水,多少包烟,多少零食,把这些钱加起来,就是我的营业收入。这个是大头,是后面一切计算的基础。没有这个,后面都白搭。
第二步:减掉营业成本
这个也好懂,就是我卖出去的那些水、烟、零食,当初进货花了多少钱。这个是直接相关的成本,必须减掉。我当时就拿小本本记,卖了这个东西进价多少,清清楚楚。
第三步:不能忘了税金和各种附加费
这一块儿我一开始就有点迷糊。后来才搞明白,做生意得交税,比如消费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这些,都得从我赚的钱里头扣。这些税金及附加虽然不是我进货的钱,但也是实打实要交出去的,所以也得减掉。
第四步:各种日常开销也得算上
接下来就是一大堆零零碎碎但又不能少的费用了。我当时就列了个单子:
- 销售费用:为了卖东西花的钱。比如我印了点宣传单,偶尔搞个小促销打折,或者给送货的小哥一点油费补贴,这些都算。要是店大点,还得算上销售人员的工资、提成啥的。
- 管理费用:维持我这个小店正常运转花的钱。比如店面的租金(如果不是自己的话),水电费,电话费,还有我自己要是请了个帮忙看店的,那人工资也得从这里出。还有些办公用品,零七八碎的,都归到这儿。
- 财务费用:这个主要是指跟钱打交道产生的费用。比如我从银行贷了点款周转,那每个月得还利息?这利息就是财务费用。还有些银行手续费啥的,虽然不多,也得算进去。
这些都得一项项减掉,不然利润就是虚的。
第五步:还有些不常有但可能发生的
后来我又了解到,还有些项目,虽然不一定每个月都有,但碰上了也得算:
- 信用减值损失:比如我赊账给别人,结果人家跑路了,这钱收不回来了,就成了坏账,这就是损失。
- 资产减值损失:比如我存货放久了,过期了或者坏了,卖不出去了,这也是损失。
这些都是减项,发生了就得从利润里扣。
第六步:偶尔的“意外之喜”或“意外之忧”
除了上面那些常规的,还有些不一定跟主营业务直接相关的收益或损失,也得考虑进来:
-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这个我一开始真搞不懂,后来大概理解了,比如我手头持有一些交易性金融资产,它的市场价格波动了,涨了就有收益,跌了就有损失。小本生意一般不咋涉及这个。
- 投资收益(或损失):比如我用闲钱买了点股票或者理财产品,赚了钱或者亏了钱,这个就算投资收益或损失。赚了就加回来,亏了就减掉。
- 其他收益:比如收到一些政府补贴啥的,跟日常经营活动关系不大,但也算是进了口袋的钱。
- 资产处置收益(或损失):比如我店里有台旧的冰柜不用了,卖了500块,它原来的账面价值是300块,那我就赚了200块,这就是资产处置收益。反过来,要是卖亏了,就是损失。
这些有的是加项,有的是减项,得看具体情况。
最终的公式成型
这么一项项捋下来,我脑子里那个营业利润的公式就慢慢清晰了。基本上就是:
营业利润 =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税金及附加 - 销售费用 - 管理费用 - 财务费用 - 信用减值损失 - 资产减值损失 +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 投资收益(- 投资损失) + 其他收益 + 资产处置收益(- 资产处置损失)
看着挺长一串是?核心思想就是,把你所有主要经营活动赚的钱(营业收入),减去所有为了赚这些钱而发生的直接成本和间接费用、税费、损失,再加上一些偶然发生的、跟经营相关的净收益。这样一算,得到的才是你企业真正靠主营业务折腾出来的利润,就是营业利润。
对于咱普通小老百姓或者小微企业来说,后面那一长串“公允价值变动”、“资产处置”啥的可能不常遇到,重点关注前面的几项:收入、成本、税金、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把这些搞明白了,基本上就能对自己的经营状况有个八九不离十的了解了。
我当初就是这么一点点抠明白的,拿个计算器,一项项算,虽然麻烦,但算清楚了心里就有底了。希望我这点实践经验对大伙儿能有点帮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