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跟大家伙儿聊聊我自个儿琢磨“本年利润”和“净利润”这两个词儿的经历。刚开始接触这些会计上的东西,我也是一头雾水,感觉这俩不都说的是今年赚了多少钱嘛有啥不一样?后来自己开了个小网店,亲自下场搗鼓账目,才慢慢咂摸出点味儿来。
初识账本,傻傻分不清
记得那是刚开始做电商那会儿,每天看着订单进来,月底盘算着收入,再减去进货成本、快递费、平台推广费这些,得出一个数,我当时就管它叫“利润”。心里还美滋滋的,觉得这个月不错,赚了这么多!那时候在我眼里,这就是“本年利润”,也是我能拿到手的钱,也就是“净利润”。
实践过程一:简单粗暴的加减法
我那时候的算法特简单:
- 总收入: 这个月所有订单卖出去的总金额。
- 总支出: 进货的钱、包装费、快递费、给平台的佣金、偶尔的推广费。
- 我以为的利润 = 总收入 - 总支出
就这么干了小半年,每次算出来一个数,就觉得那是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心里盘算着拿这笔钱去扩大经营,或者给自己发点“工资”。
遇到“拦路虎”——税
转折点发生在我准备去正规报税的时候。之前规模小,可能没太当回事,但生意稍微好点了,就得考虑规范化了。我拿着自己算出来的“利润表”去找一个做会计的朋友帮忙看看,想着让他指点下怎么报税。
实践过程二:朋友点拨,发现新大陆
朋友一看我那表,乐了,说:“你这算的是‘本年利润’的大致概念,但离‘净利润’还差着关键一步。”
我当时就懵了,问:“啥意思?不都是赚的钱吗?”
朋友耐心地跟我解释:“你这个‘本年利润’,确实是你这段时间经营活动产生的毛利润,或者说税前利润。它反映了你生意本身赚不赚钱。但是,国家还得从你这利润里拿走一部分,就是交税嘛比如企业所得税,还有一些其他的税费。你把这些税都交完了,剩下的那部分,才是真正能进自个儿腰包的,或者说公司真正赚到手的,这就叫‘净利润’。”
他给我打了个比方,说“本年利润”就像是你打工一个月,老板说你这个月工资是一万块。但这一万块不是你实际到手的,还得扣掉五险一金、个人所得税,发到你银行卡里的,那才是你的“净收入”。
茅塞顿开,重新理账
听他这么一说,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高兴早了!我赶紧按照朋友的指点,重新学习怎么计算应交的税费。
实践过程三:扣除税费,看清真相
我开始认真研究税法规定,哪些收入要计税,税率是多少,哪些支出可以在税前扣除。这个过程可比我之前简单的加减法复杂多了。
捣鼓了好几天,终于把应交的税费给算出来了。然后:
- 本年利润 = 总收入 - 总成本费用(不含所得税费用)
- 应交所得税 = 本年利润 × 所得税税率 (实际计算比这复杂,有纳税调整)
- 净利润 = 本年利润 - 应交所得税
这么一算,发现“净利润”比我之前算的那个“利润”少了一截。虽然有点小失落,但也踏实了。这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钱,可以用来分配或者再投资的钱。
总结一下我的理解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我现在是彻底明白了:
本年利润: 这玩意儿更像是一个“过程性”的指标,它告诉你,在不考虑交税给国家之前,你这一年(或一段时间)辛辛苦苦干下来,生意本身是赚了还是亏了,赚了多少。它包括了你主营业务赚的钱,可能还有些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啥的,减去你所有的成本开销。可以把它看成是“税前利润总额”。
净利润: 这个就实在多了,它是“本年利润”这个数字在交完所有该交的企业所得税之后,真正剩下的那部分。这部分钱才是企业真正可以用来分红给股东、或者留下来继续发展的“纯利”。
简单说,本年利润是“税前”的,净利润是“税后”的。 虽然有时候这两个数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一样(比如企业享受免税政策或者刚好没盈利也就没税可交),但它们的概念和所处的阶段是完全不同的。
搞清楚这个区别太重要了,不然你拿着“本年利润”去规划用钱,到时候发现还得先交一大笔税,那计划可就全乱套了。做生意,看财报,一定得把这两个概念分清楚,看“净利润”才更能反映企业真正的盈利能力和能实际支配的钱。
这就是我的一点实践心得,希望能帮到同样对这两个概念迷糊的朋友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