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又开始琢磨股票这点事儿了,以前模模糊糊的,总觉得那些词儿都挺高深。今天就想跟大家伙儿聊聊我搞明白“股本”这俩字儿的过程,纯粹是自己的实践记录,说得不专业的地方,大家多担待。
初识“股本”,一头雾水
刚开始接触股票那会儿,老是听人说什么“股本”、“股本”的,一开始真有点懵。我就寻思,这玩意儿到底是啥?不搞明白心里不踏实。于是我就开始自己琢磨,翻了些资料,也问了问懂行的朋友。
我看到解释说,股本就是公司发行的股票总数,代表公司的所有权。这么说好像有点道理,但还是觉得有点虚,不够具体。什么叫“总数”?什么又叫“所有权份额”?感觉还是没摸到门道。
动手查资料,试图理解
后来我专门找了些通俗易懂的文章来看。发现有的说,股本是股份公司在发行股票时确定的股份总数。这就好比,一个公司想开张,需要钱,它就把自己这个“公司”分成好多好多的“份儿”,每一份就是一张股票,所有这些“份儿”加起来,就是股本了。
我还看到一种说法,说股本也叫股本金,是公司所有已发行的普通股的面值总额。这个“面值”又把我搞糊涂了一下,不过后来我了解到,早期股票都有个票面价值,比如一股1块钱,那总股本就是总的股份数乘以这个1块钱。现在很多时候,我们更关心的是总的股份数量。
简单来说,我当时的理解就是,股本,就是代表一个公司“整体”被分成了多少份。你买了这家公司的股票,就相当于拥有了这家公司的几份“所有权”。
区分总股本、流通股本,豁然开朗
再往深了琢磨,我又发现,这股本里头还有说道。有总股本,还有什么流通股本和非流通股本。这又把我给绕进去了。
继续查,继续问。后来搞明白了:
- 总股本:这个好理解,就是公司全部的股份,不管能不能买卖,都算在里面。它代表了公司整体的一个“盘子”有多大。
- 流通股本:这个就是咱们这些小散户能在股票市场上自由买来卖去的那些股份。比如一个公司总股本有1亿股,但可能只有5000万股是流通股,其他的可能是大股东拿着,暂时不卖,或者是一些限制性的股份,比如员工持股但还没到解锁期等等。
- 非流通股本:那自然就是总股本里头,减去流通股本剩下的那部分,暂时不能在公开市场上交易的股份。
搞清楚这个区别之后,我一下子就觉得清晰多了!原来我们平时在软件上看到的“股本”,很多时候指的是总股本,而我们实际能参与买卖的,是流通股本。这两者对分析一个股票还挺重要的。
实践中的体会与总结
我理解下来,这个股本,说白了,就是把一个公司“切”成了多少份。每一份就是一个股份。你买了多少股份,就代表你占了这家公司多少“份儿”。
总股本就像是这个公司总共被切成了多少块蛋糕。而流通股本,就是摆在桌面上,大家可以随便买的那几块蛋糕。
搞懂了这个,再去看什么公司市值(总股本 x 股价,或者流通股本 x 股价,看具体语境),每股收益(净利润 / 总股本),心里就有个底了。以前看这些数字,就跟看天书似的,现在起码知道它们跟这个“股本”是挂钩的。
比如说,如果一家公司利润不错,但它的股本特别大,那分到每一股上的收益可能就比较少了。反过来,如果股本小,同样的利润,每股收益就会高一些。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不能单凭这个做决策哈。
股本这东西,听着玄乎,掰开揉碎了看,就是这么个理儿。下次再有人跟我提股本,我心里就有谱了,不至于一头雾水。这算是我最近琢磨的一点小心得,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到同样对这块有点迷糊的朋友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