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指标这玩意儿,刚开始瞅着头大,一堆数字和比率,啥净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的,听着就晕。但后来我算是明白了,这东西你不看,真不行。
想当年,我也是个愣头青,基本就是听消息炒股,或者看哪个概念火就追哪个。结果?十有八九是高位站岗,成了“韭菜”。有一次,我记得特别清楚,买了个当时吹得天花乱坠的科技股,没几天就腰斩了,那段时间饭都吃不香。
那时候我就琢磨,这不行,不能老这么稀里糊涂地把钱往水里扔。我就开始琢磨,那些所谓的高手,他们到底看啥?后来慢慢了解到,他们都会去看公司的基本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财务指标分析。
我的摸索过程
我真的是两眼一抹黑。我就先从最基本的几个指标开始看起。
第一步,我先去搞明白啥是盈利能力。 我觉得公司嘛得能赚钱。我就去找那个叫“净利润率”的东西。简单说,就是公司辛辛苦苦卖东西、提供服务,真正能揣兜里的钱占总收入的多少。这个越高,说明公司赚钱的本事越大。
我还顺带看了看“毛利率”,这个能反映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如果毛利率很低,那说明这生意可能不怎么好做,或者竞争太激烈了。
第二步,我开始关注公司的偿债能力。 光能赚钱还不行,万一欠了一屁股债,那也悬。所以我又去研究那个“资产负债率”。这个指标就是看公司总资产里,有多少是借来的。如果这个比例太高,比如超过70%甚至80%,那我心里就得打个鼓了,感觉风险有点大。
我还看了一下“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这两个是看公司短期内能不能还得起钱。如果手头紧巴巴的,那万一有点风吹草动,可能就麻烦了。
第三步,我琢磨起了公司的运营效率。 公司家当是不是用得也很关键。我就去看那个“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快,说明东西卖得快,不积压;应收账款周转快,说明钱收得快,不容易变成坏账。
第四步,也是我后来觉得越来越重要的一点,就是看现金流。 以前老听人说“利润是爹,现金流是爷”。账面上有利润,但如果都是应收账款,钱没收回来,那也是白搭。所以我特别关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这个必须得是正的,而且最好能持续增长,说明公司主营业务能实实在在收回钱来。
我是怎么实践的
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后,我就开始找实际的公司财报来看。刚开始确实挺枯燥的,那些报表密密麻麻全是数字。我就先挑自己稍微熟悉一点的行业,或者自己买过的股票对应的公司。
我会把这些关键指标,比如连续几年的数据都扒拉出来,做个简单的表格对比一下:
- 纵向比: 看看这家公司自己跟自己比,这几年这些指标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比如净利润率是不是在提升?资产负债率是不是在下降?
- 横向比: 再把这家公司跟同行业的其他几家公司比一比。看看它在行业里是个啥水平,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
举个例子,我曾经关注过两家差不多行业的公司,A公司净利润率逐年走高,现金流也很充裕,负债也不高。B公司,看着营收增长挺快,但净利润率波动很大,有时候甚至是负的,而且应收账款一大堆,经营现金流也经常是负的。这么一对比,心里大概就有数了,哪个公司更稳健一些,风险更小一些。
财务指标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行业有周期性,或者公司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在搞大项目投入期,可能某些指标短期内会不好看。光看数字还不够,还得结合公司的业务、行业发展趋势、管理层等等因素一起看。
但不管怎么说,自从我开始老老实实去看这些财务指标,分析这些数据,我感觉自己投资的时候心里踏实多了,至少不会像以前那样两眼一抹黑,纯粹靠蒙了。虽然还是会有看走眼的时候,但踩雷的概率确实小了不少。这算是我实践下来,觉得最有用的一个经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