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会计系统管理这摊子事儿。说起来,我这经验也是实打实折腾出来的。
想当年,我刚接手那家公司的时候,那财务系统,简直了,说是一团乱麻都算客气了。
刚上手那会儿,头都大了
你们能想到吗?账目那叫一个五花八门,什么手写本、Excel表,还有几个不知道啥年代的单机版小软件,数据根本对不上。老板,也是个甩手掌柜,觉得财务嘛不就是记记账,月底报个税就完事儿了。结果?
- 原始凭证满天飞: 发票、收据、白条,堆得跟小山似的,好多都没及时入账。找一张单子能翻半天。
- 科目设置随心所欲: 张三记一套,李四又来一套,根本没个统一标准。比如招待费,有时候记到管理费用,有时候又跑到销售费用,月底对账,能把人逼疯。
- 报表基本靠手算: 每次老板要个数据,财务小姑娘就得加班加点拿计算器敲,还得从好几个表格里拼数据,还老出错。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这些,经常是千呼万唤始出来,而且数字还不一定准。
我当时就寻思,这不行,这不光是效率低,风险也太大了,万一税务查起来,或者要融资,这账拿不出手。就像家里乱糟糟的,客人来了都不好意思请进门。
没办法,硬着头皮也得上
第一步,先是捋顺基础数据。 我带着团队,把所有能找到的原始单据、电子表格、旧软件里的数据,全都导出来,一张张核对,一笔笔录入。那段时间,办公室天天灯火通明,跟打仗似的。主要就是把历史旧账给它盘清楚,哪些是烂账,哪些是糊涂账,都得做个标记。
就是重新梳理会计科目。 我们得按公司的业务实际情况来,哪些是主要收入来源,哪些是固定支出大头,哪些是变动成本,都得清清楚楚。这个过程,我跟业务部门老大们开了好几次会,反复沟通,确保科目能真正反映业务,而不是财务自己闭门造车。
然后,就是选型和上系统了。 这个最关键。市面上软件多得很,贵的便宜的都有。我们当时没贪便宜,也没盲目追求大而全,就挑了个适合我们公司规模和业务模式的云端会计软件。为啥选云端?方便,随时随地能看账,老板出差也能掌握财务状况,而且数据备份也相对安全。导入基础数据的时候,也是费了不少劲,因为格式不一样,得一条条调整。
系统上了,还得培训。 不光是财务自己要会用,相关的业务人员也得懂怎么配合,比如报销流程怎么走,发票怎么提交,怎么通过系统申请付款。这个磨合期也挺重要的,我当时是手把手教,还做了简单的操作手册,确保每个人都弄明白,减少后续的出错。
就是建立定期核对和复盘的机制。 日清月结那是必须的,每天的流水要核对,每月的账目要做平。每个季度还要做一次大的财务分析,看看预算执行情况,哪些地方做得哪些地方超支了,为什么超支,都要分析出来。这就像开车,不能光踩油门,还得时不时看看仪表盘,调整方向,确保没跑偏。
折腾了大半年,总算是理顺了
现在回过头看,那段时间虽然累,但是值得。账目清晰了,报表自动生成,效率高了不是一点半点。老板想看数据,随时都能调出来,清清楚楚,心里也有底了。后来公司融资,投资方尽调的时候,我们的财务数据那叫一个漂亮,条理分明,也给公司加了不少分。
所以说,会计系统管理这事儿,真不能马虎。一开始可能觉得麻烦,费时费力,但基础打好了,后面就省心多了。就像盖房子,地基稳了,楼才能盖得高,住着也踏实。不然,前面省事,后面就得天天救火,那才叫真麻烦。
这就是我的一点实践经验,希望能给大伙儿提个醒,早点把自家会计系统给弄利索了,别等到问题成堆了再着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