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大家伙儿聊聊我最近琢磨的一个事儿——利润表里的“财务费用”到底都有些前阵子,我一哥们儿,老王,开了个小破公司,刚拿到第一份自己鼓捣出来的利润表,就跑来问我,说这财务费用到底是些啥玩意儿,感觉扣了不少钱,心里没底。
我寻思着这玩意儿,平时我也就大概知道个意思,但要给人讲明白,还得自己先捋捋。毕竟给人家瞎说一通可不行,咱得负责任不是?
我的实践梳理过程
第一步,回忆基础知识与翻看“老黄历”。 我先把大学那会儿学的初级会计、财务管理的书给扒拉出来了。你别说,有些东西时间长了真就忘了。对着书本,我先回忆了一下财务费用的定义,大概意思就是公司为了弄钱(筹资)或者在资金运作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费用。
第二步,结合实际案例思考。 光看书本定义太干巴了。我就想,老王那小公司,最可能发生啥财务费用?
- 利息支出跑不了: 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利息。公司刚开张,手头紧,十有八九得跟银行借点钱周转?那借钱产生的利息,比如短期借款利息、长期借款利息,这妥妥的是财务费用的大头。还有,如果老王他们公司发行了啥债券(虽然他那小公司估计够呛),那债券利息也算。
- 手续费零零碎碎也不少: 接着我想,跟银行打交道,少不了各种手续费?比如转账汇款的手续费、开个银行承兑汇票可能有的贴现息(虽然贴现息严格来说更像利息支出,但有时也会混在手续费里被一些小公司简单处理)、或者其他一些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产生的手续费。这些看着不多,但攒起来也是一笔钱。
- 汇兑损益得看情况: 然后我又琢磨,老王他们公司有没有跟老外做生意?要是有进出口业务,那肯定涉及到外币。人民币跟外币换来换去的,汇率一波动,可能就赚了(汇兑收益),也可能就亏了(汇兑损失)。这个汇兑损益,也是财务费用里的一项。如果是收益,那财务费用就是负的,能冲减费用;如果是损失,那就直接加到费用里。
- 现金折扣也得算上: 还有一个,就是现金折扣。比如老王卖东西给客户,为了让人家早点给钱,可能会说“你要是10天内付款,就给你便宜2%”。这2%的优惠,对老王公司来说,就是一种财务费用(销售方发生的现金折扣)。反过来,如果老王买东西,供应商给他这个优惠,他提前付款少付了钱,那这部分就是冲减财务费用,相当于财务费用减少了。
第三步,模拟老王公司可能遇到的情况。 我就假设老王公司借了10万块短期贷款,年利率5%,那一年利息就是5000。又假设他们公司这个月转账手续费花了200块。再假设他们从国外进口了点东西,因为汇率变动,多付了相当于人民币500块的钱。这么一算,他这个月的财务费用至少也得是 5000/12 + 200 + 500 = 416.67 + 200 + 500 = 1116.67元(这里简化了利息计算,实际会更复杂点)。
第四步,整理成大白话给老王解释。 我把这些捋清楚了,就去找老王。我跟他说:“老王,你那财务费用,主要就是几个大块。第一,你借银行的钱,产生的利息;第二,平时跟银行打交道,那些转账、开票的手续费;第三,要是你做了点外贸生意,收外汇或者付外汇的时候,因为汇率变动,亏了或者赚了的那部分钱;第四,有时候为了让人家早点给你钱,你给人家打的折扣,也算。”
这么一说,老王就明白了。他说原来东扣西扣,都是这些名堂。
总结一下
今天就跟大家伙儿念叨念叨我这回帮老王看账的经历。财务费用主要就是这几块:利息支出(比如借款利息、债券利息)、汇兑损益(就是炒外汇那个意思,不过是公司业务发生的)、相关的手续费(比如银行手续费),还有那个现金折扣等。 具体到每个公司,可能还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大方向上就是这些了。
这玩意儿不复杂,就是咱平时不细究。自己一上手或者帮人一看,把账本翻出来,对着利润表和明细账一项项对,很快就清清楚楚了。希望我这点实践经验,对大伙儿能有点用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