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原材料暂估入库,那真是我们财务日常工作中躲不开的一环。特别是月底或者货到票未到的时候,这事儿就得提上日程了。我刚开始接触这块儿的时候,也是有点懵,后来自己琢磨加上实践,慢慢也就顺手了。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平时是怎么处理这事儿的。
第一步:货到了,票还没到,先估摸着入库
这情况太常见了,生产上等着料用,库房那边也把货点清验收入库了,单子也签了,可就是供应商的发票迟迟没到。这时候,咱不能干等着,不然月底盘点,库存就对不上了,成本也没法及时归集。我就得先做个“暂估入库”。
具体咋办?我一般会这么操作:
- 找依据: 我会翻出采购合同或者采购订单,看看当时订货的价格是多少。如果没有明确价格,就跟采购部的同事打听打听,或者参考一下最近一次采购这玩意儿的价格,估一个差不多的数。
- 做分录: 有了价格和数量,我就在系统里或者手工账簿上做一笔分录。我一般是这么记的:
借:原材料 – XX材料 (暂估)
贷:应付账款 – 暂估应付款 (XX供应商)
这里我会在“原材料”和“应付账款”后面特意加上“暂估”或者供应商的名字,主要是为了好区分,方便后面发票来了冲销。
这么一来,库存账上就有了这批料,资产负债表上应付款也体现出来了, মোটামুটি (差不多) 能反映当前的资产和负债情况。
第二步:下个月初,或者票来了,先把暂估的冲掉
暂估毕竟是暂估,不是正式的。到了下个月的月初(通常是1号或者第一个工作日),不管上个月暂估的那批货的发票来没来,我都会先做一笔红字分录,把上个月做的暂估给冲销掉。为啥要月初就冲?主要是为了别影响这个月正常的核算,也防止时间长了自己给忘了。
这冲销的分录也简单,就是把之前做的分录,原封不动地用红字再做一遍:
借:原材料 – XX材料 (暂估) (红字)
贷:应付账款 – 暂估应付款 (XX供应商) (红字)
这样做完,上个月暂估的影响就清零了,账又干净了。
第三步:发票真的来了,按实际金额正式入账
等等,供应商的发票终于寄过来了。这时候,我就要按照发票上实实在在的金额和税额,做一笔正式的采购入库分录了。
这笔分录大伙儿应该都熟悉:
借:原材料 – XX材料 (这回就不用写“暂估”了,是正儿八经的)
借:应交税费 – 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如果咱是一般纳税人,有进项税抵扣的话)
贷:应付账款 – XX供应商 (这对应的是发票上的实际应付金额)
如果之前冲销暂估后,发票还没到,那就等发票到了再做这笔。如果发票在上个月月底前就到了,那就不用暂估,直接按发票做就行了。但多数情况是跨月的。
实践中的小细节和思考
这里面还有些小细节需要注意。比如,如果暂估的金额和后来发票上的金额有差异,怎么办?按照我上面说的“月初全额红冲,发票到后按实际入账”的方法,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因为暂估的已经冲平了,新的是按实际发票做的,金额自然就准确了。
以前我也试过那种差额调整的方法,就是发票来了,看看跟暂估差多少,补个差额。但后来发现,如果暂估的笔数多,或者时间一长,很容易搞混,账也显得乱。我还是觉得月初全额红字冲回,再按实际发生额入账,这种方法最清晰,不容易出错。
还有就是,一定要做好备查登记。我通常会弄个表格,记下来哪些材料是暂估入库的,暂估的金额是多少,什么时候冲回的,对应的发票什么时候收到的,发票号是多少等等。这样一来,以后查账或者对账的时候,一目了然,心里有底。
原材料暂估入库这事儿,核心就是“先估后调,票到为准”。一开始可能觉得步骤有点繁琐,又是暂估又是冲回的,但习惯了之后,也就那么回事儿。关键是把账目理清楚,保证库存和往来的准确性。不然,月底对账能把人愁死。
这就是我处理原材料暂估入库的一点实践心得,希望能给大伙儿一点参考。大家平时工作中肯定也有自己的好法子,欢迎一起交流交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