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聊聊我折腾高级经济师评审那点事儿。这玩意儿真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成的,整个过程下来,跟扒层皮也差不多,但也确实学到不少,也算是个小小的里程碑。
为啥要搞这个?
起初,也是单位里有些导向,说年轻人要有点追求,职称往上走走,对职业发展有好处。再加上我自个儿也琢磨着,干经济这行有些年头了,总得有个像样的名头?不然跟人家出去交流,底气都不太足。还有就是,有些项目或者职位,它就明确要求你得有这个“高级”职称,没办法,现实需求推着你走。
第一步:考试这关必须过
高级经济师,它不是说你年头到了就能直接评的,得先参加全国统一的《高级经济实务》考试。我记得当时准备考试那阵子,真是两眼一抹黑。好多年没正经拿起书本系统学习了,每天下班回家,孩子老婆都睡了,我还得点灯熬油看书、刷题。考试成绩有个有效期,好像是五年,所以考过了之后就得赶紧琢磨评审的事儿,别拖拉。
准备工作是重头戏
考试合格了,那只是拿到了“入场券”。接下来就是漫长的准备评审材料的过程,这才是真正考验人的时候。
- 捋清评审条件:我第一件事就是把省里或者市里当年的人事职称评审文件翻出来,仔仔细细读了好几遍。什么学历要求、工作年限、业绩条件、论文要求,一条条对照,看自己哪儿还差点,哪儿需要补。这些硬性规定,缺一样都不行。
- 整理个人资料:这就多了去了。毕业证、学位证、中级经济师职称证、身份证复印件,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还有继续教育证明,每年都得按规定学够学时,这个平时就得注意积累。
- 工作经历和业绩:这块是核心中的核心。我把我这些年干过的工作,参与过的项目,取得的一些成绩,都认认真真回忆了一遍,整理成了书面材料。写的时候不能光说自己干了还得突出自己的作用,取得了什么效果,最好能有数据支撑,或者有单位的证明材料、获奖证书啥的。我当时把一些重要的合同复印件、项目报告的关键页、领导的批示都附上了,显得更真实可信。
论文这块得下功夫
这绝对是很多人的拦路虎。评审文件里会明确要求,要在有国内统一刊号(CN)或者国际标准刊号(ISSN)的专业期刊上发表几篇论文。我那时候提前一两年就开始准备了。
- 选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选那些自己比较熟悉、有话可说的方向。别选太偏太冷门的,也别选太宽泛太空洞的。我当时选了两个跟我负责的业务紧密相关的点。
- 写作和投稿:写论文那过程,真是一把辛酸泪,反复修改,请教同事和前辈。投出去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有时候还会被退稿,得再改再投。期刊的级别也很重要,尽量选一些行业内认可度比较高的。我当时也打听了下,有些“水刊”虽然好发,但评委可能不认,所以还是得找正规的。
- 数量和质量:一般要求是一到三篇不等,具体看当年的政策。我当时是准备了两篇比较有分量的。想着质量高点,总比凑数强。
业绩材料怎么整?
这个前面提了,就是要把你的工作成绩亮出来。我当时的体会是:
- 真实性第一:千万别瞎编乱造,评委都是火眼金睛,一旦发现作假,后果很严重。
- 突出重点:别芝麻西瓜都写,挑那些最能代表你水平、最有影响力的工作来写。
- 体现专业性: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体现出你作为高级经济人才的专业素养。我把我负责的一个项目,从背景分析、方案制定、过程实施到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详细写了进去,还附上了相关的图表。
- 单位推荐意见:这个也很重要。单位得对你的表现、业绩进行评价和推荐。所以平时跟单位领导和同事关系处好点,关键时候能帮上大忙。
提交之后就是等
所有材料按要求装订成册,在规定的时间提交上去。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这个过程挺煎熬的,心里七上八下的。有些地方可能还会有答辩环节,我当时是没赶上,但听说有些同事被抽到答辩,也得好好准备,把自己材料里的东西再熟悉一遍,可能会问得很细。
终于拿到“小本本”
过了几个月,公示名单出来了,看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刻,真是松了一口气。感觉这么多年的努力总算没白费。虽然只是一个职称,但对自己也是一种肯定和激励。
高级经济师评审是个系统工程,得早规划、早准备。考试是门槛,业绩是核心,论文是关键。每一步都不能掉以轻心。希望我这点折腾的经历,能给正在准备或者打算准备的朋友们一点点参考。不容易,但值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