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来叨叨一下“利润总额”这个事儿。别看这词儿听着好像挺高大上,捅破了那层窗户纸,也就那么回事儿。关键是你得亲自去扒拉扒拉,算一算,才能真正明白是咋回事。
最初的懵圈与摸索
一开始我搞点小买卖的时候,脑子里对“利润总额”这玩意儿,是有点模糊的。我就简单地以为,我卖出去东西收到的钱,减掉我进货的钱,剩下的不就是利润嘛当时真就这么傻乎乎地想。结果?干了一段时间,感觉手上钱是流水一样过,但月底一盘算,好像也没攒下多少,有时候甚至还觉得有点紧巴巴的。
我就开始琢磨了,这到底是哪里不对劲?肯定不只是进货价和卖出价那么简单。于是我决定好好捋一捋我这摊子事儿,把每一笔钱的来龙去脉都搞清楚。
动手实践:把账本摊开来看
第一步,我先把所有“进来的钱”都列出来。 这就是所谓的“营业收入”,大概。比如我这个月卖了多少货,收了多少钱,一笔一笔都记下来。有时候帮人带点东西,收点跑腿费,这些也算,都归拢到一起。
第二步,这步最关键,就是把所有“出去的钱”也给抠出来。 我以前光记了个进货成本,这就太天真了。我坐下来,拿着笔,一点点回忆,一点点记录:
- 货品成本:这是大头,进货花了多少钱,清清楚楚。
- 房租水电: 我那小店面虽然不大,但每个月房租得交?水电费也得掏?这都得算进去。
- 人工: 要是雇了人帮忙,工资得发?就算我自己干,也得给自己算一份“辛苦钱”不是?虽然可能没正经发工资,但这个意识得有。
- 杂七杂八的费用: 比如进货时候的路费、偶尔搞活动打折的损失、包装材料费、给平台的推广费(如果有的话)、还有一些办公用品开销,甚至有时候请客户吃个饭拉拢一下感情的钱,这些都得算!以前这些我都忽略了,或者觉得是小钱,没当回事。
我把这些“出去的钱”仔仔细细列了个清单,一项项加起来,这就是所谓的“营业成本”和“费用”了,我估摸着。
区分“常态”与“偶然”
后来我又琢磨,有时候会有一些不是经常发生的收支。比如,我偶尔把店里一个旧的展示柜给卖了,这钱也算收入,但它不是我正常卖货的收入,这叫“营业外收入”?听着好像是这么个理儿。同样的,万一不小心违章被罚了款,或者东西坏了修一下,这钱也得出,但也不是天天有,这就叫“营业外支出”?
虽然这些不常发生,但发生了也得记上,不然账目就不准了。
最终的计算与领悟
一步,就是算总账了。 我把我所有“进来的钱”(主要是营业收入,加上那些零星的营业外收入)加到一起,然后把我所有“出去的钱”(主要是营业成本和各种费用,再加上那些倒霉的营业外支出)也加到一起。然后用那个总的“进来的钱”减去总的“出去的钱”。
这个减出来的数,才是真正的“利润总额”。
当我第一次这么仔仔细细算下来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以前以为的“赚钱”,很多时候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有些月份,七扣八扣之后,剩下的利润总额,比我预想的要少得多。甚至有的时候,如果某个成本没控制或者意外支出多了点,这“利润总额”可能还是个负数,那就是亏了!
通过这么一番实践,我算是把“利润总额”这事儿给摸透了。它不是一个孤零零的数字,而是我所有经营活动的一个结果体现。它告诉我,不能只看卖了多少钱,更要看为了卖这些钱,到底付出了多少代价。只有把所有该算的都算进去了,得到的那个“利润总额”,才是我真正可以拿来衡量自己干得好不好的尺子。
朋友们,如果你也自己搞点或者想了解一下公司咋赚钱的,不妨也这么动手扒拉一遍,把收入、成本、费用都掰扯清楚了,这“利润总额”自然就水落石出了。这过程可能有点繁琐,但绝对值得,能让你对自己做的事儿有个更清醒的认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