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2020年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这事儿我还真专门琢磨过一阵子。那时候差不多是2020年底或者2021年初,准备看看自己一年的收入和交税情况,就想着得把这个税率搞清楚。
我的实践开头:为啥要查这个?
最开始的动机挺简单的,就是想对对自己的工资条,看看扣税扣得对不对,也想为来年做个大概的财务规划。毕竟谁不关心自己到手多少钱?那时候个税改革刚推行没太久,很多人对那个累计预扣预缴还是一知半解的,我也不例外。
实践过程:动手开查
我记得我第一步就是打开电脑,直接上网搜。关键词嘛就老老实实敲了“2020年 个人所得税 税率表”。
搜出来一大堆信息,官方的、解读的、各种财经网站的都有。我先是点开了几个看起来比较权威的,比如税务部门官网或者一些官方媒体的解读文章。一看,嚯,内容还真不少,什么综合所得、经营所得、稿酬所得,分得那叫一个细。
我当时就告诉自己,别慌,先找跟自己关系最大的。咱就是个拿工资的上班族,所以重点就放在了工资、薪金所得这一块。这一看,就看到了那个熟悉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表。
核心发现:税率表和计算逻辑
我仔细瞅了瞅那个表,2020年那时候用的还是新个税法实施后的那套:
-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6000元的部分,税率是3%,速算扣除数是0。
- 超过36000元至144000元的部分,税率是10%,速算扣除数是2520。
- 超过144000元至300000元的部分,税率是20%,速算扣除数是16920。
- 超过300000元至420000元的部分,税率是25%,速算扣除数是31920。
- 超过420000元至660000元的部分,税率是30%,速算扣除数是52920。
- 超过660000元至960000元的部分,税率是35%,速算扣除数是85920。
- 超过960000元的部分,税率是45%,速算扣除数是181920。
看到这里,我就明白了,这个税率是跟你累计的应纳税所得额挂钩的。也就是说,年初的时候,可能税率很低,随着工资一点点累加上去,达到了某个坎,税率就会跳到下一个档位。
我还特意去查了下应纳税所得额是怎么算的。简单说,就是你每月的工资,减去“五险一金”这些专项扣除,再减去每月5000块的基本减除费用(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起征点),剩下的才是参与计算的部分。如果是专项附加扣除,比如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这些,也能在税前扣除,这样应纳税所得额就更少了。
年终奖的特殊处理
然后我还顺带看了下年终奖。2020年那时候,年终奖还是可以单独计税的,就是把年终奖金额除以12个月,得到的数额再按照上面那个按月换算后的税率表(就是把年税率表的级距除以12)来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这个政策当时说是有个过渡期,所以我也特别留意了一下。
实践结果与感悟
查完这些,我心里就有谱了。回头再看自己的工资条,就能大概明白每个月为啥有时候扣得多,有时候扣得少了,因为那个累计效应在起作用。特别是到了年底,如果收入比较高,可能就会跳到更高的税率档次。
整个过程下来,感觉就是,官方的渠道信息还是最准的。虽然网上解读很多,但最好还是对照一下官方文件。而且自己动手查一遍,印象确实深刻很多。从那以后,我对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就没那么迷糊了。
2020年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主要就是那个七级超额累进税率,核心是理解“累计预扣预缴”这个概念。搞明白了这点,其他的就顺理成章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