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准则”这玩意儿,我可是实打实地折腾过一回。
那会儿刚带个小团队,几个人一起搞个项目。开始大家凭着热情干,但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那叫一个乱。文件命名五花八门,代码风格各行其是,开会讨论也经常跑题,效率低得让人头大。
我就琢磨着,不行,得弄个规矩,不然这项目迟早要黄。大家得有个谱,知道啥该做,啥不该做,怎么做比较这就是我最初的想法,挺简单的,就是想让事情顺畅点。
开始动手定规矩
于是我就开始行动了。也没想搞得多复杂,就想弄几条大家都能认同的基本约定。
我先是自己琢磨,把平时觉得特别乱、特别影响效率的点给列了出来。比如:
- 文件怎么命名,至少让人一看就知道是
- 代码里注释得写清楚,别过两天自己都看不懂了。
- 开会前得准备,别到时候现想。
- 谁做了啥更新,得及时说一声,免得冲突。
就这些,我觉得挺基础的,都是为了大家
我花了一个晚上,把这些想法整理成了一个文档,叫了个“团队协作小建议”之类的名字,没敢叫“准则”,怕太严肃吓着人。
拿出来碰一碰
第二天,我把这个“小建议”发给了团队成员,想着大家看看,没问题就按这个来试试。
结果?反应挺微妙的。有的人觉得挺早就该这样了。有的人嘴上不说,但看得出有点不情愿,估计是嫌麻烦,习惯了自由散漫。还有个别人直接就提意见了,说这个命名规则他不喜欢,那个沟通方式太死板。
我当时就有点懵。本来觉得是为了提高效率的好事,怎么还有这么多不同声音?这才几个人,要是人再多点,这准则还定不定了?
没办法,硬着头皮跟大家又开了个会讨论。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有的地方改了,有的地方保留了。弄出来一个“试行版”,感觉比我最初的版本还要松散一点。
实践起来的感受
接下来就是实践了。效果嘛也就那样。
有的人确实开始注意了,文件命名规范了些,沟通也主动了些。但总有那么一两个人,还是老样子,提醒了也没啥用,或者好两天又忘了。我也不能天天盯着屁股后面催,搞得像个监工似的,那气氛就更差了。
而且有时候项目一忙起来,大家为了赶进度,啥规矩都抛到脑后了,怎么快怎么来。我自己有时候也顾不上那么多细节。
这“准则”就有点形同虚设,挂在那儿,但没多少人真正严格遵守。它没能变成大家自觉的习惯。
的想法
回过头想想,这回实践让我明白了不少事。定准则这事儿,想法是好的,但执行起来真难。关键不在于准则本身写得多完美,而在于大家是不是真心认同,愿不愿意一起维护。
而且准则不能太死板,得留点弹性,得适合自己团队的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得有人带头做,并且是持续地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家。
那次之后,我没再硬推什么“准则”了。更多的是在日常工作中,看到不规范的地方就提一提,遇到做得好的就表扬一下, سعی(sāi,努力尝试)着慢慢引导。感觉这样虽然慢,但阻力小点,效果反而好一些。
这“准则”,听起来挺重要,但真要落地生根,真不是写几条规定那么简单的事儿。都是实践出来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