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自个儿捣鼓SWOT分析模型图表的经历。这玩意儿听起来可能有点悬乎,但实际操作起来,还真挺接地气的,对我帮助也不小。
为啥要搞这个?
起初,我自个儿琢磨事儿的时候,老觉得脑子一团浆糊。想干个啥事儿,一会儿觉得这儿行,一会儿又觉得那儿差点意思,没个清晰的头绪。就好像在黑灯瞎火的屋里摸索,使不上劲儿。
听人说了个叫SWOT的分析法,说是能帮人把情况看明白。我一开始还犯嘀咕,这洋名儿的东西能有啥用?但转念一想,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试试看。
我的实践步骤
我就自个儿试了试。也没啥复杂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 准备家伙事儿:我先找了张大白纸,再拿了根笔。我觉得用手写在纸上,比在电脑上敲字更有感觉,更能集中精力。
- 画个大框框:我在白纸中间画了个大十字,把纸分成了四个大格子。看着跟个田字格似的,但只有四个大空。
- 给格子起名儿:这四个格子,我按照SWOT的顺序,分别给它们标上了:
- 左上角写上“S - 优势”
- 右上角写上“W - 劣势”
- 左下角写上“O - 机会”
- 右下角写上“T - 威胁”
这样一来,一个简单的SWOT分析图表的框架就出来了。
- 开始往里填东西 - 内部因素:
然后我就开始琢磨了。先看“S - 优势”这个格子。我就想,我要分析的这件事儿,或者说我自己,有啥能拿得出手的强项?比如,我写东西还算利索,比较能坚持,或者手头有点啥资源,这些就算我的优势。想到啥就写不怕多。
接着是“W - 劣势”。这个就得对自己狠一点了,不能光说好听的。比如我有时候拖延症犯了,或者技术上有点短板,或者启动资金不太够,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弱点,也一条条列出来。
- 继续填东西 - 外部因素:
内部的琢磨完了,就看外部的。“O - 机会”这个格子,我就想,现在外面有啥好风向?比如市场上是不是有啥新需求,或者某个政策对咱有利,或者有啥新技术咱能用上,这些都可能是机会。
一个是“T - 威胁”。这个就是得想想有啥潜在的风险或者不利因素。比如竞争对手是不是很多很强,或者大环境有啥不确定性,或者用户口味变了,这些都可能给咱带来麻烦。
- 端详和分析:
等这四个格子都填得差不多了,我就把这张大白纸摆在面前,整体瞅瞅。这下子,整个事情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都一目了然了。哪个地方是长板,哪个地方是短板,外面有啥可以借力的,有啥需要提防的,都清清楚楚。
搞完之后的感受
刚开始我还觉得这方法可能有点形式主义。但当我真正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一条条写到对应的格子里之后,感觉整个思路一下子就清晰了。不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心里有谱多了。
比如我之前想做个小小的副业,脑子里想法很多,但也很多顾虑。用了这个SWOT分析图表之后:
- 我的优势可能是我对某个领域比较了解,时间也相对自由。
- 劣势可能是我推广能力不行,也没啥启动资金。
- 机会可能是现在这个领域还没那么多人做,或者有个不错的平台可以利用。
- 威胁就是可能很快就有模仿者,或者市场需求不稳定。
这么一摆出来,我就能更清楚地知道,我应该怎么扬长避短,怎么抓住机会,怎么防范风险。比如,针对推广能力不行的劣势,我是不是可以找人合作,或者先学点推广技巧。针对资金不足,我是不是可以从小处着手,滚动发展。
说白了,这SWOT分析模型图表,就是帮我们把脑子里的想法给捋顺了,摆在纸上,看得见摸得着。甭管是做个小项目,还是规划个甚至就是分析分析自己的职业发展,都挺好使的。我自个儿实践下来,觉得这方法确实简单又管用,推荐大家有空也可以试试,没准儿就能帮你打开新思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