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唠唠“注册会计师视野”这个事儿。这可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论,纯粹是我自己考证、工作这些年下来,一点点琢磨出来的体会。
从埋头拉车到抬头看路
想当初,我也就是个埋头算账的小会计,每天对着一堆凭证、报表,数字输进去,结果打出来,就算完事。那时候觉得,把账做平,不出错,就是顶天了。至于这些数字背后意味着公司的战略方向是行业趋势又是关心不多,也看不太明白。
也是机缘巧合,觉得自己不能老这么“傻干”,得提升提升。就一咬牙,决定去啃注册会计师这块硬骨头。那过程,真是谁考谁知道,苦不堪言。审计、财管、税法、经济法、战略、会计,每一门都像一座大山。那时候是真没想过什么“视野”不“视野”的,就想着赶紧把这几座山给翻过去。
知识串联起来的奇妙感觉
备考的过程,一开始就是死记硬背。但学着学着,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发现这些科目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 比如说,学了会计,知道了怎么记录和反映经济活动;
- 然后学审计,就明白了怎么去检查这些记录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这不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会计工作嘛
- 再学税法,,原来很多会计处理直接影响到税务成本,公司的一些决策也得考虑税务影响。
- 接着是财务成本管理,这玩意儿就更活了,教你怎么用财务数据去做决策,比如投资、融资、成本控制。
- 还有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个就更宏观了,它告诉你公司是怎么定目标,怎么分析内外部环境,怎么规避风险的。这一下就把你从单纯的账本中拔高了一层。
- 是经济法,它规定了市场主体能干不能干提供了整个商业活动的法律框架。
当这些知识点在你脑子里慢慢串起来的时候,你会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以前你只看到一棵棵独立的树,现在能看到整片森林了。你开始理解,为什么公司会有这样那样的架构,为什么要做这个决策而不是那个决策,为什么有些数据特别重要。
实践中的“视野”体现
考完证,回到工作中,这种感觉就更明显了。以前可能领导让做个分析,我就吭哧吭哧把数据汇总一下,做个图表。我会多想一层:
- 这个分析的目的是什么?给谁看?
- 除了表面数据,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 这个数据变动,对公司的其他方面有什么影响?比如对现金流,对利润,对未来的战略?
- 有没有什么潜在的风险?
- 同行业的其他公司情况怎么样?我们处于什么位置?
你别说,当你开始这么思考问题的时候,跟领导、跟其他部门同事沟通起来,就顺畅多了。你能理解他们为什么提这个需求,也能更好地解释你的分析结果。有时候,甚至能提出一些他们没想到的点。
我还记得有一次,公司要做一个新项目的投资决策。以前我可能就是负责算算预计的投入产出。但那次,我就主动去了解了这个项目的市场前景、竞争对手情况、相关的政策法规,甚至还考虑了如果项目失败,对公司整体财务状况的冲击有多大,有没有备选方案。虽然决策不一定是我做的,但能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心里也踏实。
而且这种“视野”也会让你更主动地去关注行业动态、政策变化。因为你知道,这些东西都可能影响到你手头的工作,影响到公司的发展。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算圣贤账了。
总结一下
要我说,“注册会计师视野”这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说考了个证就立马拥有了。它是在你系统学习了那些专业知识,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应用、不断碰壁、不断总结之后,慢慢内化成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待问题的角度。
它让你从一个单纯的执行者,开始向一个思考者转变。能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工作起来自然也就更有方向感和价值感了。这可能就是我折腾这么久,最大的收获之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