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聊我们公司之前搞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事儿。这摊子事儿一开始真挺头大的,但一步步捋下来,现在回过头看,确实值了。
起初的混乱与决心
记得刚开始那会儿,我们公司的财务管理,有点儿随性。也不是说没人管,但就是感觉规矩不太明确。比如报销,有时候标准不太统一,批钱的流程偶尔也会因为人情或者紧急情况被打乱。账目虽然也在做,但总觉得不够那么清晰,潜在的风险点不少。
老板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觉得公司要长远发展,这么下去肯定不行。于是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我,让我牵头把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给好好梳理一下,建起来,跑起来。
摸底调研,找准痛点
我接手之后,第一件事不是马上开始写制度条款,而是先下去摸底。我花了一两周时间,跟财务部的同事聊,跟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聊,甚至跟一些经常跑报销的普通员工也聊了聊。我主要是想搞清楚:
- 大家现在是怎么干活的?
- 觉得哪些地方不方便?
- 哪些流程特别容易出问题?
- 公司现有的那些零散的规定,执行得到底怎么样?
这一圈聊下来,真是收获不少。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审批权限不够清晰,有时候几百块钱的支出和几万块钱的支出,审批流程区别不大;二是费用报销标准模糊,很多时候靠口头传达或者经验;三是资产管理比较粗放,固定资产盘点、低值易耗品领用这些,记录有时跟不上;四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搭框架,定方向
摸清楚情况后,我就开始搭框架了。我寻思着,这制度不能太复杂,搞得大家看不懂、执行不下去也不行;但也不能太简单,起不到控制风险的作用。核心目标就是:管好钱袋子,提高效率,防范风险。
我们开会讨论,明确了几个大方向:
- 岗位职责要分明:管钱的不管账,管账的不管审批,采购的不管验收,形成互相牵制。
- 预算管理要强化:花钱得有计划,不能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 审批流程要规范:多大的金额走什么流程,谁有权批,都得写得明明白白。
- 资产安全要保障:从采购、入库、领用、盘点到处置,都得有章可循。
- 凭证票据要合规:这是最基本的,发票、合同这些,都得符合规定。
细化条款,反复打磨
有了大框架,接下来就是细化具体的制度条款了。这个过程最磨人。我参考了一些大公司的范本,但更重要的是结合我们公司的实际情况。比如,我们公司出差多,那差旅费的报销标准就得特别细致,住宿、交通、补贴,不同级别怎么算,都得列出来。
每一条制度初稿出来,我都会找相关部门的人一起讨论,听取意见。财务部觉得可操作性怎么样,业务部门觉得会不会影响效率。来来回回修改了好几稿。印象最深的是采购管理那块,为了平衡效率和风险控制,我们开了好几次专题会才最终敲定下来。
这个阶段,老板的支持特别重要。有些部门可能会觉得新制度麻烦,有抵触情绪。老板出面强调这事儿的重要性,给大家统一思想,扫清了不少障碍。
培训宣贯,确保落地
制度文件最终定稿后,还不能算完事。关键是怎么让大家知道并且愿意遵守。我们组织了好几场培训会,上到管理层,下到基层员工,凡是跟财务沾点边的,都得参加。
培训的时候,我不光是念条文,更多的是解释为什么这么规定,不这么做的风险在哪里,以及新制度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好处,比如报销流程更清晰了,审批速度可能更快了等等。还准备了一些案例,让大家更有代入感。
执行、监督与持续优化
制度推行初期,肯定会有个适应过程。我们设立了一个过渡期,对于一些小问题,以指导和纠正为主。财务部也加大了审核力度,对于不符合规定的,耐心解释,退回修改。
我们也明确了监督和反馈机制。比如,定期进行内部审计,检查制度执行情况。也鼓励大家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来,我们再根据实际情况对制度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毕竟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公司也在发展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完美制度。
这套财务内控制度已经平稳运行了一段时间了。虽然不能说百分百杜绝了所有问题,但明显感觉到公司的财务管理比以前规范多了,大家的风险意识也提高了,做事情更有章法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挺宝贵的实践经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