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聊聊“顺差”和“逆差”这俩词儿。一听这词儿,大伙儿可能觉得,这是国家大事儿,跟咱小老百姓有啥关系?你还真别说,关系可大了去了,而且这玩意儿,不光国家有,咱自个儿家里,甚至咱自个儿身上,都能碰着。
最初的懵懂与瞎折腾
想当初,哥们儿我对这俩词儿也是一知半解。就知道顺差好像是好事儿,挣钱了;逆差,就是亏了,往外掏钱。具体咋回事儿,没太往心里去。那时候年轻嘛花钱大手大脚,基本上月月光,有时候还得靠信用卡或者花呗周转一下。那时候压根儿就没“顺差”这个概念,脑子里全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我记得有段时间,迷上了摄影,好家伙,镜头、机身、三脚架、闪光灯,一个赛一个地烧钱。那时候工资也就那样,但买起这些东西来眼都不眨。结果?每个月账单一来,就头大。这不就是典型的“个人财务逆差”嘛支出远远大于收入,只能动用“储备”(也就是那点儿可怜的存款),或者“借外债”(信用卡分期)。这种日子过久了,心里真发慌,感觉脚底下都是虚的。
痛定思痛,开始实践“扭亏为盈”
后来有一次,家里出了点急事儿,需要一笔钱。我这才发现,自己那点儿“储备”早就被那些“进口”的摄影器材给“消耗”得差不多了。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钱到急时才知空!那次之后,我才算真正把“顺差”和“逆差”这事儿给琢磨明白了,不为别的,就为自个儿能过得踏实点。
我开始记录自己的每一笔开销。甭管是买瓶水还是吃顿饭,都拿小本本或者手机APP记下来。月底一看,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好多钱都花在一些可有可无的地方了。
然后就是制定预算。每个月工资发下来,先规划好哪些是必要支出,比如房租、水电、吃饭,哪些是可以压缩的,比如娱乐、购物。给自己设定一个储蓄目标,强制自己存下一部分钱。这就好比国家要增加出口,减少不必要的进口,争取贸易顺差。
- 开源节流:一方面,我开始琢磨怎么能多挣点儿。那会儿利用业余时间接了点私活,虽然不多,但也是“出口创汇”不是?另一方面,就是严格控制不必要的“进口”,那些冲动消费的念头,一生出来就得赶紧掐死。
- 盘活存量:把一些闲置的摄影器材,用不上的玩意儿,挂到二手平台卖掉。这也算是把“固定资产”变现,回笼资金嘛
初尝“顺差”的甜头
这么坚持了小半年,效果就出来了。每个月不仅不用再“赤字运行”,还能有点儿结余。虽然不多,但看着银行账户里数字慢慢往上涨,心里那叫一个踏实!这种感觉,就跟国家外汇储备增加了似的,腰杆子都硬了点儿。
有了“顺差”,我能干啥?
第一,应急能力强了。再遇到啥突发情况,不用抓瞎了,咱有“储备”了嘛心里不慌,遇事儿也能更冷静地处理。
第二,可以进行一些“投资”了。比如报个班提升下自己,或者买点儿小额理财产品,让钱生钱。这不就是“产业升级”和“资本输出”的雏形嘛
第三,生活质量也间接提升了。虽然花钱更谨慎了,但因为心里有底,反而觉得生活更从容了。以前是打肿脸充胖子,现在是量入为出,小日子过得更舒坦。
一点感悟
说到底,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顺差”和“逆差”这事儿,就是个收支平衡的问题。长期“逆差”,寅吃卯粮,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压力山大,风险也高。你想想,要是国家老是逆差,外汇储备哗哗地往下掉,那本国货币是不是就有贬值的压力?进口东西是不是就更贵了?咱老百姓的日子能好过吗?
“顺差”也不是说越多越过犹不及。但对咱普通人来说,努力让自己的“收支表”上出现一些“顺差”,存点儿家底,绝对是明智之举。这不仅仅是为了钱,更是为了一种从容生活的底气和应对未知风险的能力。
别小看这“顺差”“逆差”,它就在咱身边,影响着咱的生活。从今天起,不妨也给自己的财务状况做个“体检”,看看是“顺差”还是“逆差”,然后对症下药,争取早日实现“财政盈余”,哈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