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股份合作制,我可真得好好说道说道。当年我们那小厂子,也赶过这趟时髦,前前后后折腾了小半年,那可真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风声初起,人心浮动
那大概是九十年代末,零零年初那会儿,改革的春风吹满地,我们厂效益也一般,不上不下的。突然有一天,厂长召集我们几个车间主任和老骨干开会,神神秘秘地说,上面有政策,要不咱们也搞搞“股份合作制”?说是能调动大伙儿积极性,厂子能活,大家也能多分点。当时一听,新鲜! 啥叫股份合作?就是人人都是老板?那干劲儿还能不起来?
会后消息一传开,厂里一下子就炸了锅。有的人兴奋,觉得终于能当家作主了;有的人观望,不知道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还有的人担心,万一搞砸了,工作都没了咋办?那段时间,车间里、食堂里,到处都是议论这事儿的。
摸着石头过河,方案一改再改
接下来就是厂领导牵头,成立了个什么“改制小组”,我也忝列其中,说是要先拿个方案出来。这可真是摸着石头过河,谁也没经验。
- 第一步,清产核资。 这厂子里的机器、地皮到底值多少钱,这就头疼了。请了外面的评估机构,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出了个报告,大伙儿一看,有的觉得估高了,有的觉得估低了,七嘴八舌。
- 第二步,就是定股份怎么分。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头疼的。按工龄?按技术?还是按岗位?管理层占多少?普通工人占多少?为了这个,我们那小组关起门来吵了好几回,方案改了七八稿。有的老工人说,我为厂子贡献一辈子了,必须多给点;年轻的技术员说,未来发展靠技术,我们应该占大头。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 第三步,征求职工意见。 方案初步定了稿,就拿到职工代表大会上去讨论。好家伙,那会开的,比过年还热闹。提意见的,拍桌子的,啥人都有。厂长嗓子都喊哑了,一遍遍解释,一遍遍安抚。有些条款,当场就给改了。
我记得当时为了这事儿,专门派人去工商局问流程,什么名称预先核准,递交材料,开什么入资专户,听着都头大。那会儿大家都是一腔热情,觉得这是个能让厂子起死回生的好法子。
磕磕绊绊,总算落地
前前后后折腾了差不多四五个月,方案总算是通过了,新的公司章程也弄出来了。然后就是大家掏钱入股,有的人咬咬牙,把积蓄拿了出来;有的人东拼西凑,也入了一份。当时心里既期待,又有点忐忑。
手续办完,新的牌子一挂,好像厂子一下子就不一样了。开第一次股东大会的时候,气氛还挺严肃,大家选了新的董事会、监事会。我也因为之前参与改制方案,被选进了监事会。
刚开始那阵子,大伙儿的积极性确实高了不少。以前磨洋工的,现在也知道盯着活儿干了,毕竟这厂子也有自己的一份了嘛开会的时候,发言也踊跃了,对厂里的事儿也更上心了。
实践中的新问题
不过时间一长,新的问题也慢慢出来了。
- 决策效率问题。 以前厂长说了算,现在啥事都得上会讨论,有时候一件小事扯半天皮,效率反而低了。
- 分红期望值。 大家都盼着年底多分红,但市场哪有那么好做,效益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到了年底,分红没达到预期,有些人就开始有怨言。
- “老板”心态。 有些入了股的职工,心态有点飘,觉得自己是老板了,对管理人员的安排有时候不太配合,管理难度反而增加了。
- 股份流转。 有人想退股,有人想增持,这股份怎么流转,当时章程里没规定得太细,也成了个麻烦事。
股份合作制这个东西,想法是好的,想让大家拧成一股绳。 但实际操作起来,人的因素太复杂了。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活力,但也带来了新的管理难题。我们厂后来也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有发展好的时候,也有困难的时候。回头看,那段经历也算是我们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至少,让我们这些老工人亲身体验了一把“当家作主”的感觉,虽然过程挺折腾,但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这股份合作制,真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成的,里面门道多着。得有完善的方案,得有懂行的人来操作,更重要的是,得把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想在前面。不然,初衷再也可能走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