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伙儿聊聊《会计基础》这档子事儿。别看这名字听着好像挺高大上,挺专业的,这玩意儿跟咱们过日子、做点小买卖啥的,关系还真不小。
我自个儿,以前对钱这个东西,就是个糊涂账。钱咋来的,咋没的,年底兜里剩多少,心里总没个准数。寻思着自己捣鼓点小生意,这才发现,不懂点会计基础,那真是两眼一抹黑,瞎忙活。
我也是头大。 啥叫借方,啥叫贷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些词儿,听着就让人迷糊。我就下定决心,得把这会计基础给弄明白了。咋弄?最笨的办法,也是最实在的办法,就是从头学起。
我就找了些最基础的入门书来看,那种带图解、举例子的。先不去啃那些大部头的专业教材,就从最简单的概念入手。比如,什么是会计要素?无非就是说你手头有啥(资产),欠别人啥(负债),自己真正拥有啥(所有者权益),以及你咋赚钱的(收入),钱又花哪儿了(费用)。这么一琢磨,好像也没那么难理解了。
然后,我就开始尝试着理解那个“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一开始也搞不清方向,借就是进钱?贷就是出钱?后来慢慢看多了例子,才明白这只是个记账符号,代表资金的来龙去脉。我就拿了个小本本,把自己每天的零花钱收支都用这个方法记下来,虽然不正规,但能帮我理解那个逻辑。
- 第一步:分清科目。比如我买瓶水,这就是“费用”增加了,同时我的“现金”减少了。
- 第二步:判断方向。费用增加记借方,现金(资产)减少记贷方。
- 第三步:记录金额。两边金额得一样。
就这么一点点地实践,从最简单的流水账开始,慢慢地,我才琢磨出点味道来。原来会计基础,说白了,就是一套科学的、规范的记录和反映经济活动的方法。它能让你清清楚楚地知道,你的钱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是赚了还是赔了,家底儿是厚了还是薄了。
后来我尝试着给自己当时瞎搞鼓捣的一些小买卖记记账,比如进货花了多少,卖了多少钱,还剩多少货。虽然只是些简单的流水账,但月底一看,哪些东西好卖,哪些压货了,大概的利润有多少,心里就有数了。这种感觉,跟以前那种“大概”、“可能”、“差不多”完全不一样,心里踏实多了。
我发现,这会计基础真不是会计人员的专利。咱们普通人,哪怕你不开公司,不当老板,学点会计基础,对管理自己的家庭财务,或者理解一些经济新闻,都特别有帮助。它能帮你养成一个好习惯,就是凡事讲数据,讲依据,而不是凭感觉。
所以说,当初我硬着头皮去学《会计基础》这个决定,现在回头看,真是太值了。它不仅让我对自己的小生意有了更清晰的掌控,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更有条理。这玩意儿,看着好像挺枯燥,但真要自己做点事,哪怕是小事,不懂它,那真是寸步难行。要是你也有点迷糊,不妨也去了解了解,指定有收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