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今天得空,跟大家伙儿唠唠我自个儿平时处理公司社保这块儿账务的一点实践心得。这玩意儿,说复杂也不算顶复杂,但刚上手的时候,确实容易让人有点懵圈,特别是计提和缴纳这两步,得捋清楚了才行。
我刚开始自己捣鼓公司账务的时候,这社保的账务处理,一开始真有点让我犯迷糊。不像发工资那么直接,一笔钱出去就完了。社保这块,它得分两步走,一步是先“认”这笔费用,另一块才是真正把钱交出去。我摸索了一阵子,也请教过老会计,总算是把这流程给顺下来了。
第一步:计提社保,把账先认下
每个月月底,发工资那会儿,我就得先把公司要承担的那部分社保费用给“计提”出来。啥叫计提?说白了,就是先把这笔费用在账上认下来,告诉账本:“这个月公司有这么一笔开销,虽然钱还没马上掏出去,但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了。”
我通常是这么做的:
借:管理费用 - 社保费 (如果是生产部门的,就记到“生产成本”里头,销售的就记“销售费用”,反正就是公司掏的那部分钱,得有个去处)
贷:应付职工薪酬 - 社保费 (这笔钱暂时还没交出去,但已经是公司欠社保局或者员工代扣的部分了,所以挂“应付”)
这么一来,这个月该公司承担的社保费用,就在账上明明白白地反映出来了。这里头,"管理费用"这类的科目是根据员工在哪个部门来分的,比如办公室的就是管理费用,车间工人的就可能是生产成本。员工个人承担的那部分,在发工资的时候就已经从应发工资里扣了,最终也是汇总到“应付职工薪酬-社保费”里头,准备一起交出去。
第二步:实际缴纳社保,把钱掏出去
等到下个月,通常是月中或者月中的某个固定日期,社保局就会从公司银行账户把上个月的社保费给划走了(或者咱们主动去银行操作转账)。这时候,钱真真切切地出去了,我就得做另一笔分录,把之前“欠着”的账给平掉。
这时候的会计分录就变成了:
借:应付职工薪酬 - 社保费 (之前欠的钱,现在还了,就把“应付”给冲掉,包括公司承担的和个人承担的部分)
贷:银行存款 (钱从银行走了,银行存款自然就减少了)
这样一来,整个社保的计提和缴纳过程,在账务上就形成了一个闭环。先确认费用和负债,再实际支付并核销负债。
我自个儿琢磨,这么分两步走,账目才清晰。第一步是“权责发生制”的体现,费用发生在这个月,就得记在这个月,不管你啥时候掏钱。第二步才是实际的现金流出。刚开始那会儿,我也犯过懒,想着一步到位,直接在交钱的时候做分录。但后来发现,这样月末利润就不准了,费用也没及时反映。吃了两次亏,被我们那兼职的老会计点拨了一下,才算彻底捋顺了。
别看就这两笔分录,对于咱们这种小公司,或者刚上手自己做账的朋友来说,搞清楚这个逻辑还是挺关键的。现在我每个月都这么操作,清清楚楚,月底看报表也踏实多了。希望我这点小经验能帮到有需要的朋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