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又来跟大家唠唠嗑了。最近我一直在琢磨这个“会计核算职能”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听着好像挺高大上的,掰开了揉碎了,就是那么几件事儿。我自个儿也算是从一头雾水到慢慢摸索出门道,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分享我这实践过程中的一点记录和体会。
刚开始接触这块的时候,我也是两眼一抹黑。什么叫核算?核算后来我琢磨了一下,说白了,就是把公司里所有跟钱、跟东西有关的来龙去脉都记清楚、算明白。这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得一步步来。
我当时具体是怎么捣鼓的?
我先是把所有能找到的“证据”都给扒拉出来。你想,公司里每天那么多事儿,钱进进出出的,东西买了又卖了,这些都得有凭有据才行。我主要关注了这么几大块:
- 钱款和票据的来往: 这是最直接的,每天银行账户里进了多少钱,付出去多少钱,还有那些什么支票、汇票之类的,都得一笔笔记下来。我当时就翻箱倒柜地找那些银行回单、付款凭证,一张都不能漏。
- 东西的进出和增减: 公司里总得有资产,比如原材料买进来多少,生产领用了多少,成品卖出去多少,固定资产折旧了多少。这些东西的收、发、多、少、用了多少,我都专门做了个清单,一个个对着盘点、记录。
- 欠别人的和别人欠咱的: 这就是债权债务了。哪些客户还欠着我们钱,我们又欠了哪些供应商的货款,这些都得明明白白列清楚,不然时间一长就成糊涂账了。我当时就专门拉了个表,谁欠咱、咱欠谁,啥时候到期,清清楚楚。
- 老板投的钱和赚的钱: 公司的本钱(就是所谓的资本、基金)是怎么来的,后来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这些也得有个数。每年辛辛苦苦干下来,到底是赚了还是赔了,这总得给老板一个交代。我就盯着这些数字的变化看。
- 收入和花销: 卖东西得了多少钱是收入,为了卖东西花了多少钱是支出和费用,比如员工工资、房租水电、买材料的钱等等。这些更得一笔笔算清楚,不然怎么知道是赚是赔,赚了多少,赔了多少。我那时候就把发票、收据堆成山,慢慢分,慢慢算。
然后,就是把这些玩意儿归拢归拢
把上面那些乱七八糟的原始信息收集齐了之后,就得开始“核算”了。我当时的做法就是:
第一步是“确认”和“计量”。 就是看这些事儿是不是真的跟公司经营有关,得用钱来衡量它的价值。比如,今天卖了多少货,这个“货”值多少钱,卖了多少钱,都得用人民币给它标上价。
第二步是“记录”。 这就是咱们常说的记账了。我弄了个简单的账本(当然现在都用软件了,但我当时为了搞明白原理,还真手写过一阵子),把确认好、计量好的经济活动,按照一定的规矩,一笔一笔地写到账本里去。什么借贷的,一开始也头大,后来慢慢就顺了。
第三步是“分类”和“汇总”。 记了一堆账之后,不能就那么放着。得把性质相同的业务归拢到一块儿,比如所有的销售收入放一起,所有的管理费用放一起。然后定期(比如一个月)把这些数据加加总总,看看这个月总共收入多少,总共支出多少,各项费用分别是多少。
得让人看明白
前面那些记录、分类、汇总,忙活了半天,就是要形成一个结果,让老板或者其他需要的人能一眼看明白公司这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就是所谓的“报告”了。我当时就学着做了几张简单的表,比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虽然做得糙,但好歹能把公司有多少家底、是赚是赔给大概列出来。
总的来说,我实践下来感觉,会计核算职能就是这么一个从收集原始信息,到确认计量,再到记录分类汇总,形成财务报告的过程。看着复杂,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处理清楚,也没那么玄乎。最关键的是细心和耐心,还有就是得有条理。这就是我个人捣鼓“会计核算职能内容”的一点经历和体会,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