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晚上今天咱们聊个稍微有点沉重,但又挺现实的话题——去杠杆化。这词儿听着挺高大上,好像都是国家层面、大企业才琢磨的事儿。不然,这玩意儿跟咱普通人、小老板也息息相关。我自个儿就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去杠杆”经历,今天就掏心窝子给大家伙儿说道说道,全是干货,没半句虚的。
我的“加杠杆”作死之路
想当年,也就是好几年前,那会儿市场瞧着一片火热,干啥都觉得能挣钱。我,自个儿攒了点小钱,寻思着不能光放银行里吃那点死利息。刚好有俩哥们儿,说发现个好项目,搞个小型的环保材料加工厂,前景特别利润也高。我一听,热血沸腾,觉得这不就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嘛
启动资金不太够,咋办?哥几个一合计,除了自个儿掏腰包,剩下的就靠“智慧”了——说白了就是借钱,加杠杆。先是把能抵押的都抵押给银行,贷了一笔款。厂子开起来后,订单确实还行,看着每天哗哗进账,那心气儿,甭提多高了,觉得自己离财务自由就差一步了。人一膨胀就容易犯浑,为了接更多订单,扩大生产规模,我们又通过一些民间借贷,甚至信用卡套现的方式,搞了不少钱进来,买了新设备,招了更多工人。那会儿,厂子的负债率,现在想起来都后怕,估计得有个百分之七八十。
泡沫破了,天塌了
老话说得爬得越高,摔得越惨。好日子没过两年,市场风向突然就变了。先是原材料价格疯涨,接着几个大客户的订单量锐减,有的甚至直接取消了合同。一下子,厂子的现金流就断了。银行那边开始催贷款,供应商的欠款也到期了,工人工资也等着发。那段时间,我整个人都是懵的,天天愁得睡不着觉,头发大把大把地掉。以前觉得杠杆是阿拉丁神灯,能点石成金;现在才明白,它也是个定时炸弹。
刮骨疗毒的“去杠杆”实践
没办法,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厂子黄了,哥几个的心血全白费。痛定思痛,唯一的出路就是——去杠杆,把欠的债给降下来,把风险给控制住。这过程,真跟刮骨疗毒似的,疼,钻心地疼。
我们主要干了这么几件事:
- 第一,就是拼命砍开支。以前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必须改!不必要的应酬全停了,办公室从里到外,能省的都省。以前觉得无所谓的小钱,现在一分钱都得掰成两半花。
- 第二,变卖资产还债。那些新买的设备,好多还没怎么正经用,也只能忍痛打折处理掉。还有一些积压的库存,不管亏多少,也得尽快变现。那心情,真跟割自个儿的肉一样。但没办法,得先堵上那些最急的窟窿,不然人家天天上门,厂子也别想安生。
- 第三,跟各方玩命谈判。这是最耗心力的。厚着脸皮找银行,求爷爷告奶奶,看能不能把贷款展期,或者利息给降一点。找供应商,挨家挨户地解释,希望能宽限些日子,或者分期付款。对员工,也得开诚布公地谈,说明白厂里的困难,争取大家的理解,工资能缓发的缓发,能少发的先少发,承诺以后一定补上。那段时间,真是感觉自尊都被踩在脚底下了。
- 第四,想尽一切办法开源。光节流不行,还得有进项。以前看不上的一些小订单、利润薄的活儿,现在也得硬着头皮接。只要能有点现金流进来,能让厂子转起来,啥活都干。
就这么折腾了大半年,人瘦了二十多斤,厂子也缩小到只有原来三分之一的规模。虽然元气大伤,但好歹是把大部分债务给清了,厂子也算活了下来,没彻底崩盘。
去杠杆后的反思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段经历,真是感慨万千。去杠杆这个过程,短期内确实会很难受,订单少了,收入降了,甚至可能要裁员,影响士气。但长远看,这是必须的。它能让企业甩掉包袱,轻装上阵,更注重现金流和利润,而不是盲目扩张。
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教训就是,有多大脚穿多大鞋。杠杆这东西,能让你快速起飞,也能让你瞬间坠毁。尤其是在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时候,盲目加杠杆就是在赌博。稳健经营,保证充足的现金流,比啥都重要。
大伙儿如果手里有生意,或者在做投资,一定得掂量掂量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别光看着别人借钱发财眼红,万一市场有个风吹草动,最先倒下的可能就是那些债台高筑的。去杠杆虽然痛苦,但有时候,它是活下去的唯一选择。希望我的这点实践经历,能给大家提个醒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